摘要:6月的港股IPO節奏未減。
6月的港股IPO節奏未減。
6月的港股IPO節奏未減。 這周,港交所迎來名副其實的“超級星期四”一天三個IPO,珠寶、香水與母嬰護理三大板塊新股交叉上市,場面堪稱火爆。圣貝拉作為“全球家庭護理第一股”開盤暴漲45.44%,市值沖至56.94億港元,凸顯消費賽道熱度。穎通控股雖定價低調,但香港公開發售仍獲35.84倍認購,而周六福則引入8家基石機構合計認購5.73億港元,加之李澤楷旗下富衛集團于同日啟動招股,將本月港股IPO熱潮推向頂峰。 月初以來,佰澤醫療、三花智控及藥捷安康、海天味業等企業率先拉開序幕,覆蓋醫療、高端制造與消費領域。隨后一周,云知聲等3家企業啟動招股,撥康視云、藍思科技等5家通過聆訊,另有2家新遞表。前一日,曹操出行與香江電器也才剛完成掛牌整個港股IPO,延續了年初以來的火熱態勢。 在此輪赴港上市熱潮中,當資本追逐科技獨角獸與消費新貴時,一家被低估的口腔診所,卻悄然殺出重圍。近日,在下沉市場有著“性價比之王”標簽的大眾口腔,以“92家門店+280名牙醫”的硬核數據,在海通國際的獨角保薦下,順利通過港交所聆訊。預計短期內將完成上市。若成功上市,將成為武漢又一家港股企業。 這家扎根社區的口腔診所,既沒高端醫療的光環,也缺乏資本市場的明星效應,卻在消費醫療賽道遇冷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毛利率超37%、凈利率達15%的盈利答卷。但耐人尋味的是,其IPO前夕三年分紅1.26億元的動作,卻讓中信證券、中元九派等機構投資者“清倉退場”。 一 280名執業牙醫,撐起一個IPO。 大眾口腔的“基本盤”看似不起眼,92家門店扎堆湖北、湖南兩省的8個城市,服務半徑不超過社區3公里。但正是這種“毛細血管式”的布局,讓其以2.6%的市占率,穩坐華中民營口腔頭把交椅。這看似微弱的數字,實則暗藏深意。在行業“小而散”的背景下,大眾口腔通過直營連鎖模式,將分散的社區診所升級為標準化網絡。與一線城市高端診所瞄準“種植牙”“隱形正畸”不同,大眾口腔的主戰場是補牙、拔牙、兒童牙科等基礎服務,占比超53%。 創始人姚雪、沈洪敏曾在西安楊森、聯邦制藥擔任高管,2007年轉型口腔醫療時,便將網點布局在社區周邊,主打“家門口的牙科診所”概念。這種策略不僅降低了租金成本,還通過高頻次的基礎診療服務如補牙、洗牙積累了穩定客源。深耕社區場景的戰略意圖不言而喻,那就是讓居民在“家門口”解決看牙問題。這種模式,既滿足了高凈值人群的高端需求,也覆蓋了大眾市場的基礎診療,堪稱“口腔界的瑞幸咖啡”。 醫療行業最怕什么?醫生流失。而大眾口腔的解決方案是“讓醫生來當股東”。目前已有37名牙醫通過“合伙人計劃”成為少數股東,這種“分利不分權”的模式,既避免了人才流失,又通過利益共享降低了管理成本。2024年人力成本僅占收入的28%,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大眾口腔執業三年以上的牙醫留任率高達90%。更重要的是,前五大牙醫收入貢獻占比僅8%-10%,這意味著公司不依賴任何“明星醫生”,而是通過團隊協作,構建護城河。 大眾口腔的客戶數據,更是堪稱教科書級案例,2024年服務客戶28.36萬人,就診人次74.86萬次,平均單次消費544元。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客戶生命周期,綜合牙科診療、種植、正畸三大業務形成“階梯式”消費鏈。 這種“輕入口、重留存”的策略,與互聯網平臺的“流量變現”邏輯異曲同工。但IPO前夜的資本動向,往往暗藏玄機。 二 IPO前夜,三年分紅1.26億元。 公司早在2015年便登陸新三板,通過兩次定增融資,估值達4億元。然而2018年突然摘牌退市,官方理由是新三板流動性不足、估值失真,實則暗藏更深的資本布局,控股股東姚雪、沈洪敏通過中山醫療投資持股超80%,試圖轉向港交所這一“更成熟的國際資本市場”。 這一轉向埋下了關鍵伏筆,2017年A輪和2021年B輪融資中,公司與中元九派、中信證券投資等機構簽署了苛刻的對賭協議。明確要求在約定時間前遞交上市申請,否則需觸發股份贖回條款。正是這份懸頂的“軍令狀”,迫使公司在2024年11月底卡點遞表。 而當時10月的突擊股份回購,表面是“投資者對IPO地點存在分歧”,實則是資本對業績滑坡的避險行動。2024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凈利潤縮水,疊加種植牙集采政策沖擊,機構投資者選擇以1.21億元清倉837.93萬股,幾乎平價退出。 更具戲劇性的是,控股股東在資本撤退同時加速套現。2022-2024年連續三年大額分紅,總額高達1.26億元。這筆巨資,絕大部分流入持股超80%的實控人口袋,形成“控股股東分紅落袋”和“外部資本清倉離場”的鮮明反差。 更值得玩味的是,此操作恰與公司擴張計劃形成資金悖論。招股書宣稱IPO募資將用于華中地區新建80-100家及收購40-65家機構,需數億元資金支撐,但回購與分紅已消耗約數億元現金,致使賬面結余不足1億,甚至還需上市融資“補充營運資金”。 這種“左手分紅、右手募資”的矛盾操作,暴露了控股股東在資本撤退下,通過分紅提前套現、再借上市融資填補資金缺口的雙重博弈策略。 資本市場的信任票,尚未上市已顯分歧。 三 “華中牙王”的冠冕下,業績根基已然松動。 這一區域龍頭的增長疲態,在數據中顯露無遺。2024年其營收同比下滑7.92%至4.07億元,凈利潤同步下降6.77%至6250萬元,而這一頹勢在激烈市場競爭和集采的夾擊下更顯嚴峻。曾經的高毛利業務,已成過去。 客戶數據更顯寒意,盡管2023年通過降價短暫刺激了種植人次31.8%的增長,但2024年該增速已驟降至10.2%,就診總人次更從76.88萬回落至74.86萬,價格杠桿的失效,暴露了以價換量策略的不可持續。 更深的隱憂,來自行業天花板。2019-2023年民營口腔市場規模僅從1011億微增至1015億,增幅不足1%,增量空間的枯竭,迫使大眾口腔在紅海中與1.59萬家華中同行貼身肉搏。其雖以92家機構數量稱冠,但市場份額僅2.6%,折射出其規模擴張的低效與資源稀釋。 當外部承壓時,內部運營的裂痕同樣觸目驚心。新增11家機構并未帶來營收同步增長,牙椅平均利用率從50.9%滑至49.9%,牙醫人數不增反減。前20大機構貢獻近半收入,其余60余家網點陷入低效掙扎。而2022-2023年洪山佰港城等多家門診,因消毒驗收違規頻遭處罰,暴露了狂奔中的管理脫節。 資本市場的態度,則為這場困局增添了注腳。中信證券、中元九派等機構在IPO前夜的“清倉退場”,與公司三年累計分紅1.26億元,卻仍要募資擴張的矛盾操作,形成鮮明對照。當原始股東選擇套現離場,而管理層仍執著于用股權綁定37名核心牙醫時,資本敘事與經營現實的分裂已難以彌合。 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消費醫療賽道,“小而美”的區域故事,可能比“大而全”的資本神話更真實,但也更脆弱。 大眾口腔的IPO,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信任”的博弈,投資者相信它能在華中市場持續擴張,公司相信合伙人計劃能綁定核心人才。當通策醫療登陸A股、瑞爾齒科堅守港股的當下,大眾口腔選擇的資本之路注定荊棘密布。 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生存考驗的開始。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