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不同文明頻繁對話的當下,準確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喚醒深厚的歷史記憶,已經成為鑄牢民族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不同文明頻繁對話的當下,準確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喚醒深厚的歷史記憶,已經成為鑄牢民族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唯有清晰知曉民族從何處起源、明確自身身份,才能在復雜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找準前行方向。正是在這樣的時代需求下,一系列重大文化研究舉措不斷推進。今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夏商文明研究工程,這一舉措意義非凡,該工程圍繞構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學文化與夏商歷史,組織國內科研機構、高校開展重點遺址的考古發掘、多學科綜合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力求讓夏商歷史生動且全面地呈現。這不僅是對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階段探索的深入推進,更是國家重視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提升考古研究水平的有力舉措。
東莞觀音山城門樓景點。
東莞觀音山自然風景。
與此同時,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以下簡稱東莞觀音山)積極響應國家文化戰略號召,正在全力籌辦“首屆中華文化萬年史探源觀音山高峰論壇”。東莞觀音山一直以來都秉持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此次舉辦論壇與國家推動文化研究、增強文化自信的方向高度一致。本次論壇將匯聚多領域頂尖學者,依托嚴謹的跨學科研究,深度梳理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闡釋關于民族起源、身份認同及未來走向的重大命題,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有力的學術依據。
氣候變遷與中華文明的曲折演進
東莞市觀音山森林公園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淦波表示,籌辦中華文化萬年史探源高峰論壇,其中第一項核心議題便是深度剖析中華文明演進與氣候變遷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外眾多專家學者已通過長期的研究,逐步揭示出中華文明曲折的發展歷程,中華文化萬年史實際上是一部在氣候劇烈變化中頑強抗爭、不斷重生的壯麗史詩。而首屆東莞觀音山高峰論壇將匯聚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使之融會貫通,并依托眾學者的力量,爭取更準確地繪制出自新仙女木事件后氣候的每一年變化及相對應的地理水文等的演變,為中華萬年文化史的后續研究提供直接理論支撐。
距今約12800年前,地球氣候發生了一次特殊且影響深遠的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在這一時期,原本處于升溫趨勢的全球氣候突然出現逆轉,氣溫急劇下降,幾天之內降幅達十幾攝氏度,這一寒冷期持續時間長達1000多年,致使全球大部分區域被冰層覆蓋,冰川平均厚度近千米,南北兩極和阿爾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蓋迅速擴張,許多高緯度地區的動植物大批死亡。新仙女木事件對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沖擊,導致絕大部分的人類聚居地消亡。由于新仙女木事件發生在史前時代,大量的研究尚未完成,故至今尚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發生的原因。
時光流轉至距今8200年前,氣候再次出現劇烈波動,大幅度降溫又形成了大范圍的冰川,原因不明。隨著百年后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大洪水災害,幾乎將早期先民們艱難建立起來的文明成果摧毀殆盡。然而,在中國南部等地區半山腰山洞等處躲避災難的極少數人群,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文明的延續保留了希望的火種,成功進行了中華文明的第二次重啟。今天的跨湖橋遺址、興隆洼遺址、裴李崗遺址、磁山遺址以及大地灣遺址等發現,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先輩們在極端困境中傳承文化的強大韌性。而在中華大地上,上萬個方國和部落,構成了中華先民的地理區域和文化特色。
大約在距今5500年前,中華文明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原因不明的劇烈降溫與洶涌的洪水再次來襲,對中華文明的存續與發展構成巨大威脅,大洪水把先民們經過2000多年建立的文明再次進行了殘酷的沖刷,留下了雙城遺址、北辛遺址、馬家浜遺址及河姆渡遺址等,大量的考古證據證明中華文化的傳承,再次承受著嚴酷的生存挑戰。由于該時期極端降溫事件的發生,引起人口資源持續經常性失衡。
百余年后,劫后余生并繁衍增加的人口再次創造出此階段的中華文化,繼承發展了從前的各種文明,讓農耕進一步完善,城市更加宏大、藝術更加豐富,青銅器的使用也成為標志之一。比如良渚文化等區域文明迅速崛起,展現出超乎想象的社會組織能力和創造力及社會財富,同時期的屈家嶺遺址、仰韶遺址、紅山遺址共同構成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璀璨明珠。因階級分化的迅速和明顯,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進而觸發較長時段的沖突和戰爭,促使全球多個地區近乎同時出現了明顯的社會復雜化現象,尤其中國出現近似突變的社會復雜化現象,各主要文化區幾乎同步上演著跨越式的發展,這標志著人類從平等社會演進至不平等社會。這種復雜社會的出現被稱為文明起源和進一步演化,史學家們將多地區同時出現社會復雜化的現象稱之為“滿天星斗”式文明起源模式。
到了距今4300年前,地球氣候進入了一個長達300多年的異常時期,干旱與降溫交織,給人類的生存又一次帶來極大挑戰。史料記載,在公元前1920年時,黃河上游甘肅積石山地區發生了一場強烈地震,引起積石峽大規模滑坡,滑坡堵塞黃河3至6個月,形成了一道橫跨黃河的巨型天然堤壩,滑坡把從青藏高原流過來的黃河水攔截成堰塞湖,由于水量持續增加導致堰塞湖最終潰決,湖水潰決沖毀了喇家村等當時人類聚居地及大量的城市區域。
直至距今3900年前,歷經四次重大氣候災難的洗禮與淬煉,中華先人經歷劫后重生而再創輝煌,中華夏商周文明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并走向成熟,為后續中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確立了中華文化發展的基本范式。這是中華民族1.28萬年以來繁衍生息的粗線條發展過程。值得慶賀的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雖歷經數次重大的天災人禍,但維系至今。中華文化及文明發展到今天,在全世界獨此一例。
黃淦波認為,中外大量的考古專家經過上百年的研究,形成了中華文化萬年各學科研究的基本脈絡,這一系列研究成果,打破了早年歷史文化研究的局限性,將中華文明的發展置于更為宏觀的萬年文化史框架中進行考據,清晰地揭示出中華文明“多中心起源—周期性斷裂—持續性重生”的獨特發展模式,徹底否定了中華文明西來說,為理解中華文明的演進提供了全新視角,逐步形成了中國大的考古觀。
多維度實證破解歷史認知爭議
長期以來,關于中華文明的起源時間和發展歷程,在國內外學術界存在諸多爭議。東莞觀音山籌辦系列中華文化萬年史高峰論壇,旨在直面這一學術難題,通過整合多學科研究資源、多學科交叉研究,以時間軸為坐標,以劇烈氣候變化為交叉點,構建一個全新的學術平臺,全面闡述中華文化發展的綜合因素及演化的進程,假以時日,必將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證體系,用翔實的論據有力地回應外界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各種爭議和質疑。
在文字考古領域,大量的考古證據證明從賈湖等地的刻符到甲骨文,再到現代漢字的演變脈絡,清晰地展示了漢字長達9000年的連續發展歷史,有力地駁斥了中國“3000年文明論”的片面觀點。此外,雙墩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7300年前的陶文,以及良渚水壩遺址中出現的工程文字等等,進一步證明在中華文明早期,就已經形成了復雜而高效的文字信息傳遞系統,充分彰顯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和高度發達。
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同樣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線索。通過對O1、O2、O3三大父系基因簇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揭示了3.2萬年前生活在橫斷山脈的“三兄弟”,是如今中國大陸和東亞、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包括美洲的70%人口的共同祖先。這一成果借助先進的基因技術,成功勾勒出6萬年來人類在遷徙過程中的基因圖譜中中華民族先民的繁衍,為研究人類起源與遷徙提供了科學依據。
為了更全面、系統地展現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論壇籌備團隊將中國境內已發現的1500余處文明遺址逐步納入研究數據庫,并結合年輪、冰芯等多種高精度氣候數據等證據,再配合其他實證,對每個文明聚落的興起、繁榮、衰落甚至泯滅進行精確標注和分析。這一創新性的研究方法,為深入了解中華文明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狀況提供直觀、準確的參考,這將有力地促進現代考古學的進步。
科學家們通過嚴謹的學術論證,重新定位了日本繩文文化與彌生文化的起源。研究表明,繩文人群是在1.6萬年前由中國東北經朝鮮半島遷徙至日本列島而發展起來;而在3500年前,浙江的吳越族群渡海抵達日本,形成彌生文化,把繩文文化擠壓到北海道一角,并形成了目前占據全列島的大和民族。這一結論從學術層面有力地解構了部分國外學者在歷史敘事中存在的浮淺的文化優越論,為構建更加客觀、公正的世界文明史體系貢獻了中國科技力量和智慧。
東莞觀音山狀元廊景點。
東莞觀音山見龍景點。
東莞觀音山第一福景點。
多學科系統性架構推進文明探源工程
東莞觀音山高峰論壇組委會精心規劃了一套科學合理、系統全面的學術研究架構,將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分階段、有重點地深入推進中華文化萬年史探源工作,通過運用碳十四測年、基因分析等前沿技術,結合對古遺址、古文物、古文字、古氣候、DNA等的深度研究,從不同學科視角出發,為中華文化萬年史探源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撐。組委會計劃將該論壇連續舉辦超過十屆,每一屆圍繞不同側重點設置特色議題,通過舉辦學術演講、專題研討、實地考察等活動,為學術界搭建常態化、高規格的交流平臺,促進思想碰撞、交叉研究以及成果共享,為中華文化探源貢獻堅實的學術力量與創新思路,助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清晰勾勒中華文化波瀾壯闊的萬年發展脈絡。
據悉,2025年首屆論壇將聚焦氣候變遷與河流、海岸線變化等關系展開研討。組委會將邀請古氣候學、地質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的權威專家齊聚東莞觀音山,集眾人之智,共同繪制出12800年以來逐年的高精度氣候變化曲線,揭示這一漫長時期內氣候及地理等的變化規律。同時,通過建立全面的遺址數據庫,并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構建冰川和洪水模型,力圖精準復原四次大洪水對中華文明在空間分布和發展進程上產生的破壞和重塑作用。
第二屆論壇將研究重點轉向基因譜系與群落遷徙領域。組委會計劃對頂尖科學家所帶來最新的研究成果進行分享,運用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構建起完整、準確的中華民族群落遺傳圖譜。通過追蹤O系、C系、N系、Q系及R系等基因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擴散路徑,深入厘清56個民族之間復雜而緊密的血緣關系,以及各主要姓氏祖先的來源和發祥地,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遺傳學等層面的有力證據。
第三屆論壇將把目光聚焦于語言文字與傳承的研究。通過專家們的研究,解讀9000年前賈湖—雙墩等處的刻符或文字系統,對應后續興起的人類遺址刻符或文字進行對比研究,進一步完善漢字從起源到發展的完整演化序列。希望通過深入的研究,破譯彝族等民族古文字的起源與演變、甲骨文與彝文等的關系。同時,深入分析近13萬年來人類語言開啟和分化歷史,運用DNA分析語言學前沿理論和研究方法,精準定位漢語在原始語系中的坐標位置,為揭示人類語言的起源與發展規律提供重要參考。
希望通過連續十屆論壇的接力研究與持續探索,最終將形成一部具有權威性、系統性的《中華文化萬年發展白皮書》。這部白皮書將匯聚各領域頂尖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以實證為依據,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一套經得起科學檢驗、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成為推動中華文明研究邁向新高度的重要里程碑。
東莞觀音山雙喜臨門景點。
文明溯源成果的當代價值與啟示
東莞觀音山籌辦的中華文化萬年史探源高峰論壇,不僅能為社會大眾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提供全新視角和科學依據,更在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與啟示意義。
從文明韌性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除了先天的地理優勢以外,其關鍵在于中華民族先民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山地避難—平原重建”適應性生存智慧。每當冰期或大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降臨,毀滅了低地地區的文明成果時,云貴川高原、橫斷山脈及東南部沿海等相對穩定的山地環境,總能為中華文明保留彌足珍貴的火種。這種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適應能力,正是中華文化歷經萬年風雨洗禮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愈發頻繁。當西方文明在宗教與哲學的二元對立中陷入困境時,中華文明早已憑借其獨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實現了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深刻洞察與和諧統一,成功解答了關于人類存在的“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向哪里去”的終極追問。無論是《易經》中所蘊含的深邃變易思想,還是道家所倡導的“道法自然”理念,還有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無一不是在萬年氣候劇變的歷史進程中,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而淬煉出的寶貴生存智慧。這些古老的思想財富,對于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如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可持續發展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東莞觀音山籌辦的首屆中華文化萬年史探源高峰論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它標志著中華文明研究從傳統的斷代考據模式,逐步向更為系統、全面的多學科重構模式轉變,同時,也預示著觀音山奮發向上的活力。當我們以更為宏觀的萬年尺度審視自身文明的發展歷程時,那些曾經困擾我們的關于起源的爭論、關于歷史的困惑,都將在嚴謹的科學研究和多學科的交叉論證中逐漸明晰。這不僅是一場學術領域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溯源之旅。在長達12800年的文明長河中,每一個刻符和漢字都承載著祖先在洪水中堅守文化的堅定信念,每一段基因都傳承著祖先在冰期里頑強生存的寶貴記憶。
人類都有追尋自身歷史的共性,站在今天這個多變而絢麗的歷史時期,以科技為手段,以實證為依據,探尋世界唯一延續萬年而至今未曾中斷的中華文明,形成科學結論。并以此推動歷史教科書的改寫,其現實意義和歷史作用將昭日月而光輝。
正如論壇發起人黃淦波所說:“只有深刻讀懂中華民族如何跨越128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頑強存續至今,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預見必將走向怎樣的未來。”在國家積極推動文化研究與傳承的當下,觀音山的中華文化萬年史探源論壇,也是積極響應國家文化戰略號召、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行動。(數據來源: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原文略有刪減)
在全球經濟轉型與新興科技快速迭代的雙重驅動下,我國私募股權市場在2024年第三季度展現出了獨特的韌性...
10月20日,由北京前沿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FIRST)、浙江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浙大AIF)、浙江...
11月17-20日,以“光儲新時代 雙碳新征程”的主題2024第七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將在中...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