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天!近日,證監會的一紙批文,讓科創板“釘子戶”影石創新(Insta360)的IPO長跑畫上了句號。這一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從2020年10月28日獲科創板受理,到2025年2月27日注冊申請獲批,影石創新經歷了漫長的等待與煎熬。2021年9月16日順利過會,勝利似乎近在咫尺,但2022年1月28日提交注冊后,經歷了多次問詢和審核,甚至一度陷入停滯,且一停就是三年多。去年8月,一張截圖刷屏創投圈,創始人劉靖康,深夜在朋友圈“瘋狂輸出”,直面IPO停滯困惑。此時,距離影石創新提交科創板IPO注冊已過去兩年半,財務資料兩次過期,股東身份被反復拷問,創始人自曝“工資全拿去還利息”,外界議論紛紛。這期間,影石創新被外界貼上科創板“釘子戶”標簽,甚至傳出撤回或變更IPO計劃的傳聞。直至近日,隨著證監會一紙批文落地,影石創新才終于打破僵局,成功注冊獲批,終成科創板2025年首家過會企業。影石創新IPO受阻的關鍵導火索,便是間接股東陳斌的“特殊身份”。這位曾在深交所擔任高級經理、還借調到證監會發行部工作過的“敏感人物”,并不簡單。他通過深圳麥高控股、廈門富凱等基金,以“非審核崗”身份間接持有影石創新約5%的股權。深圳麥高控股的控股股東是他本人,廈門富凱的出資人中,他通過配偶王蓉控制的德樸投資持股99%。這種復雜的股權結構,本身就讓人嗅到了不尋常的氣息。從2020年10月IPO申報到2022年1月提交注冊,影石創新在四輪問詢、兩次上市委審議中,對陳斌的監管背景、入股動機、交易細節只字未提。直到2024年8月,劉靖康朋友圈“自曝家丑”,市場才驚覺這位前監管者,早已“潛伏”三年。2018年10月,陳斌通過深圳麥高和廈門富凱突擊入股影石創新,時間點恰逢公司提交IPO申請前夕。彼時影石創新估值僅17億元,而到2023年,其凈利潤飆升至8.3億元,科創板估值超166億元。這種估值的暴漲,本身就容易引發外界的質疑。更詭異的是,陳斌的入股價格竟比深創投高出50%。這種“逆市場規律”的定價,也讓外界難免懷疑其中是否有貓膩。劉靖康在2024年公開信中透露,為清理陳斌股份,他每年需償還“七位數利息”,而陳斌套現股權的估值超1億元。這筆巨額資金從何而來?招股書顯示,劉靖康在2019年IPO前夜,通過員工持股平臺以2950萬元轉讓股權套現2300萬元,理由竟是“改善生活需求”。這種解釋,也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影石創新創始人劉靖康,雖多次急切澄清,強調陳斌并非審核崗人員,且入股時出價遠超深創投 50%,絕無利益輸送之嫌,還指出相關規定是在IPO申報后半年才出臺,公司在規定出臺后一兩個月內就已提交專項核查報告。但這些解釋,在資本市場的“放大鏡”下,顯得蒼白無力。影石創新身處其中,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資源來應對監管問詢,這無疑大大延緩了其上市步伐,使其在資本市場的邊緣徘徊多年,成為眾人眼中的“釘子戶”。2020年10月,影石創新科創板IPO獲受理。彼時,科創板開板剛滿一年,政策紅利洶涌,資本熱捧“硬科技”。但誰也沒想到,這家營收年增60%、全球市占率超50%的行業龍頭,會淪為“注冊環節滯留最久企業”。數年間,資本市場潮起潮落,多少企業匆匆登場又黯然離場。在科技界,影石創新(Insta360)的名字已不再陌生。它的故事,要從其創始人劉靖康說起。這個1991年出生的90后,自幼便對技術充滿興趣。在南京大學軟件學院期間,他用7000多位同學的證件照繪制出各個學院的“標準臉”,這個看似玩票的實驗,讓他意外成為網絡紅人。更早之前,他通過分析記者采訪周鴻祎時的按鍵聲,破譯其手機號,這種對技術的偏執讓他在校園里獲得“技術帝”稱號。2015年畢業時,他帶著團隊開發“名校直播”系統拿下IDG天使輪融資,但真正改變中國影像行業命運的,是他在2014年看到的那段360°視頻——傳統全景相機需要半小時拼接的痛點,成了他創業的起點。2015年初,第一代Insta360全景相機的原型在南京誕生,同年7月,將創業團隊搬到遷至供應鏈更成熟的深圳,同時積極布局海外市場。事實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影石創新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耗時一年推出的首款消費級相機Nano,以70克重量和“即拍即得”功能震驚行業,被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稱為“了不起的產品”,上市第一個月就狂賣約2萬臺。此后,公司不斷創新,首創“隱形自拍桿”“子彈時間”等功能,持續給用戶帶來驚喜。將全景相機變成抖音網紅的創作神器。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2 年,影石創新在全球全景相機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0%;到了2023年,其在全球消費級全景相機市場的銷售額占比更是高達67.2%,連續六年穩居全球第一,等于每賣出三臺就有兩臺貼Insta360標。它不僅打破了歐美、日韓品牌在全景相機領域的長期壟斷,更在全球運動相機市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成為與GoPro齊頭并進的中國品牌,市占率穩居全球前二。在技術研發上,影石創新更是不遺余力。從 2021 年算起,三年半累計在研發上投入超過 11 億元。截至2024年6月,這家公司擁有800余項專利,多件技術入選中國專利獎,形成競爭壁壘。如今的影石創新已構建起覆蓋200+國家的全球網絡,產品入駐Apple Store、徠卡旗艦店,成為唯一入駐蘋果的全景相機品牌;海外營收占比超80%,在歐美高端市場實現“逆襲”。短短幾年內,這個“校園項目”早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重新定義人類記錄方式的“時空膠囊”。影石創新,也實現了從“校園傳奇”到全球第一的跨越。有時,技術的勝利,往往伴隨著更兇險的代價。當它憑借全景相機技術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時,一場來自行業巨頭的專利訴訟風暴,已然悄然逼近。2024年3月,美國運動相機巨頭GoPro揮舞337調查大棒,指控影石創新侵犯其6項專利權,要求永久禁售其在美產品。這一舉措對主要收入來自海外市場的影石創新而言,猶如一記重錘,直擊要害。彼時影石創新已提交注冊申請超過3年,而337調查的12-16個月周期,直接導致其錯過最佳融資窗口。更為致命的是,GoPro在訴訟中提到的侵權產品清單,幾乎涵蓋影石創新所有消費級相機型號。即便是在今天,這場曠日持久的調查及訴訟仍在進行中。影石創新的崛起,不過是海外競爭對手眼中的“眼中釘”。GoPro的專利訴訟,明擺著是要遏制影石創新在海外市場的擴張勢頭,維護自身在全球運動相機領域的霸權地位。面對GoPro的來勢洶洶,影石創新并未退縮,而是以攻為守,果斷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絕地反擊,深入研究GoPro的專利訴漏洞與破綻,同時主動出擊,起訴GoPro侵犯其兩項專利權,并索賠1.5億。這種“你打你的專利戰,我打我的主場戰”的策略,暗合了華為對抗思科、大疆硬剛道通的戰術邏輯。然而,影石創新的困境遠不止于此。盡管它將全景相機做到全球第一,但核心芯片仍高度依賴海外供應商,這種“上游卡脖子、下游打江山”的局面,讓人不禁想起華為麒麟芯片斷供的至暗時刻。除了與 GoPro 的激烈交鋒,影石創新在IPO前及IPO期間,還深陷近 10 起海內外知識產權糾紛。從“迪迦奧特曼”著作權糾紛到商業秘密指控,每一場官司都是真金白銀的消耗戰。當技術護城河越挖越深時,法律戰的火藥味也愈發濃烈。影石創新上市后的最大挑戰,或許來自投資者對技術路線的理解鴻溝。當GoPro發起N輪專利訴訟時,市場能否穿透短期波動看到長期技術價值?當全景相機遭遇AR/VR技術顛覆時,67.2%的市占率是護城河還是轉型包袱?這些問題都在拷問資本市場的認知深度。但令人意外的是,盡管糾紛纏身,影石創新最終還是成功過會。畢竟,它用十年時間,從GoPro的1/40規模到全面反超,印證了中國制造的另一種可能——不止靠低價,更能靠技術、品牌、渠道的三重升級捅破天花板。影石創新的IPO批文,不是故事的終點,而是新戰役的起點。當全景相機市場逼近天花板,影石必須找到第二曲線;當國際巨頭專利圍剿升級,它需從“防守者”轉為“規則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