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聲驚雷起,萬頃風雨加于身。”
國產智能駕駛超級黑馬、被資本萬千寵溺的獨角獸,已人去樓空。
最近,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大熱,站在全球之巔,給中國科技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正當創投圈為蛇年AI開門紅歡呼雀躍之際。智能駕駛賽道傳來雷鳴聲,一家明星公司,崩了。
根據多家媒體報道,全球“領先”的智能駕駛公司縱目科技突然向員工發了一份行政通知,“公司將在通知發布起,18點后斷電封樓,員工需要取走私人物品或辦理離職證明。”開始,外界以為“假消息”。縱目科技2024年還在行業保持活躍,并入選“全球獨角獸榜單”。

隨后有媒體前往縱目科技及子公司辦公地點看到,“人去樓空,玻璃門被白幕遮蓋。”多位自稱縱目科技“員工”的網友表示,“公司資金流早就枯竭了,欠薪長達4個月。”媒體在聯絡縱目科技創始人唐銳時大感震驚,“IP顯示在日本”,公司的“二把手”同樣不知所蹤。

企查查APP顯示,縱目科技曾罕見完成10輪融資,收獲君聯資本、聯想控股、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德屹資本、高通風投、科興科創等“頂流”VC/PE、產業資本的多次押注,風頭無二。2024年底,唐銳表示,“會有一筆新融資到賬”。誰能想到,虛晃一槍,他先跑了。
資本昔日最引以為傲的智能駕駛明星,為何會混到人去樓空、欠薪跑路?
這家公司在暴雷前,有過一段輝煌歲月。下落不明的唐銳,在智能駕駛賽道早期,被看作是“有機會帶領國產智能駕駛站在全球高點的人。”唐銳的確也是較早一批從事智能駕駛創業的人。按著媒體資料,“唐銳看到了中國智能駕駛前景機遇,放棄海外工作,回國創業。”2013年,唐銳成立縱目科技。該階段,智能駕駛在國內關注度不高,風口集中在了互聯網行業。唐銳卻覺得,“互聯網的熱鬧,恰巧給了團隊安心研發的窗口期。”縱目科技出道頭幾年,它們給外界的印象是,“癡迷算法”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在2017年發布了,“市場上第一個在停車場的L4級別智能駕駛應用,實現了自主代客泊車。”也是這個應用,使縱目科技在風口尚未形成時名聲大噪,開啟了資本追捧之路。據企查查APP統計,縱目科技在IPO申報前,完成10輪融資,金額達到22.47億元。吸引君聯資本、聯想控股、高通風投、德屹資本等“頂流”VC/PE、產業資本的多次押注。小米集團關聯機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進入縱目科技的時間是,2021年。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投資1.3億元,從德屹資本、建鑫投資手上“接盤”縱目科技部分股權。看的出來,小米集團彼時十分看好縱目科技,或許為發力小米汽車打下基礎。自從小米集團入局后,縱目科技的融資路途愈發順暢。其中,最猛的一筆是,2022年的E輪融資,8家投資機構合計投出8.67億元,縱目科技投后估值超90億元,資本把唐銳“送上神壇”。緊接著,縱目科技拿到了數不清的獎項,唐銳直接向二級市場發起IPO申請。如果順利,集資本萬千寵溺于一身的縱目科技,大概率會變成“國產智能駕駛第一股”,唐銳財富爆棚。然而,被“送上神壇”的縱目科技及唐銳卻在接下來的一年,“神反轉了”。2022年E輪融資8.67億元的縱目科技,在2023年宣布,公司轉入“低功耗模式”。什么叫“低功耗模式”?即縱目科技高管降薪、員工只保留底薪。這個事出來后,引發創投圈熱議,最“離奇”的一點是,剛拿到8.67億元融資,公司就沒錢了?也是2023年開始,關于縱目科技的一切成了“迷霧”。席間,縱目科技多次“辟謠”,外界的看法不真實。一邊傳出公司缺錢,另一邊上交所終止對縱目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這意味著,縱目科技“國產智能駕駛第一股”的夢,泡湯了。雖然,2023年縱目科技充滿忐忑于流言蜚語,可它們仍在獲獎。分別斬獲“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殊榮;榮登上海專精特新“小巨人”市場競爭力指數TOP100榜單,完全沒有快扛不住的景象。沒人清楚,2023年縱目科技究竟經歷了什么。2024年,這家公司的操作更謎了。在“移動能源互聯網創新論壇”上,縱目科技發布了一款名叫“蠶叢”的機器人項目。唐銳興奮的說,“蠶叢機器人將實現資產的高效利用和提供更便捷的能源交換,科技創新推動行業發展。”啥意思?改賽道了?唐銳現場的一頓“謎之操作”把媒體搞懵了。有媒體人分析,“唐銳估計想造風口,把縱目科技的智能駕駛技術裝入風口,在IPO失利的背景下,繼續融資。”根據時下最火爆AI大模型DeepSeek解讀,“蠶叢機器人是個移動儲能產品、移動充電器。”“一個會走路的充電器。”DeepSeek認為,“干這件的公司太多了。”換句話說,“唐銳改變賽道想出來的新故事,基本無故事可講。”他的“謎之操作”,把公司帶入了深淵。2024年底,外界又傳出了“縱目科技業務未達預期,暫停工資發放,只發放基本保障費的消息。”唐銳這邊,堅信公司在轉型過渡期。他放出消息,“很快會有一筆新融資到賬”。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宣傳蠶叢機器人,縱目科技特意給蠶叢機器人設計了單頁,“官網上,蠶叢機器人的外觀,就像一個四輪車,里面裝著能源。”介紹稱,“無人駕駛與儲能技術的碰撞”。有趣的是,臨近春節,唐銳給全體員工繼續“畫餅”。他與寧波一家上市公司談攏,“把智能駕駛泊車業務出售”,未來全力深耕蠶叢機器人。結果,“新融資”蛇年開工也沒到賬。最近幾天,有多位縱目科技“員工”跑到社交平臺訴苦,備受媒體關注。多位網友指出,“公司資金流早就枯竭了,欠薪長達4個月。”“管理層分歧嚴重,投資人也看不懂蠶叢機器人。”“IPO失利,唐銳就一直在畫餅,忽悠機構、員工,想辦法套現。”是不是如“員工”所說,只有唐銳能說清楚,但他“消失”了。有媒體在聯絡唐銳時驚奇的發現,唐銳的“IP顯示在日本”,這位過去被資本、媒體看好的科技創業者,提前跑了。媒體實地走訪縱目科技及子公司辦公地點,“公司人去樓空,玻璃門被白幕遮蓋。”聯系不上唐銳,媒體想聯系縱目科技“二把手”詢問情況,創始人跑了,“二把手”同樣聯系不上。融資10輪、拿到22.47億元、估值超90億元的獨角獸,就這么“離奇”的崩了,算得上創投圈2025年的一大“謎案”。正常來說,有一批“頂流”VC/PE、產業資本進來,公司不該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企查查APP顯示,股權結構上,香港縱目科技持股22.1693%,君聯資本持股7.5469%,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持股4.7316%。幾大機構股東里,小米集團最“冤”。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一次回應中明確表示,“我們自打一開始就立下目標,小米所有的智能駕駛要自己研發,每年的成本就超20億元,是國內很少有從頭到尾全部自研的廠商。”這可能亦是縱目科技的生存難點之一,“股東有小米集團,小米汽車卻自己做智能駕駛。”當然,這也反映出了縱目科技的智能駕駛產品缺乏競爭優勢。資本市場方面,第一次IPO失利的縱目科技,鍥而不舍,“把融資希望寄托到了股民身上”,卻多次闖關IPO失利。根據縱目科技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4.98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4.34億元、5.88億元、5.6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5.16億元。越干越虧,是縱目科技陷入泥潭的主要原因。另一大問題是,創始人“飄了”、盲目調整戰略方向。據報道,早在2022年,唐銳就有了切換賽道或建立新賽道的想法,縱目科技在上海籌備了蠶叢機器人項目,唐銳給自己增加了蠶叢機器人創始人的身份。只是,唐銳高估了新故事,新能源行業做充電的公司太多了。不過,這也僅是以商業角度分析縱目科技干不下去的一面。是否另有其它隱情,不得而知。要不創始人干嘛跑路?“二把手”失聯?但愿,縱目科技的崩盤能給VC/PE敲響警鐘。同時期望被欠薪的員工得到應有的賠償,也希望在媒體的蜂擁報道下,盡快鎖定唐銳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