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清華與智路資本、中信建投聯手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3.0模式
—— 四川、清華與智路資本、中信建投聯手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3.0模式
高校一直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在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百城大戰”大背景下,國內各地方政府對于高校科技成果常常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高校科技成果在本地轉化,但同時,又擔心實驗室的項目無法在市場立足,變成水中月、鏡中花。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3.9%,甚至達不到社會平均發明專利轉化率36.7%的零頭。
因此,篩選和推動實驗室中的科研成果進入市場,讓高校科研成果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幫助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變成當下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
近日,四川、清華大學與智路資本、中信建投資本聯手打造的百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在行業內引起廣泛關注,業界稱其將開啟科技成果轉化的3.0模式。
從1.0到3.0: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演進
此前,對于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國教育界、產業界及地方曾進行諸多探索。在早期的1.0時代,技成果轉化主要通過商業機構直接買斷大學的知識產權實現。而2020以前的2.0時代,中國大學更多依靠校辦企業或投資具體項目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例如清華大學孕育的華海清科、紫光同芯等企業,就是這一階段涌現的成功案例。
行業認為,引入市場化的基金管理人的方式有望進一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效率。本次百億基金的成立,不僅讓四川為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國內各知名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還可以通過與產業基金管理人的過往投資資源整合,加速創新產業成果在四川的落地進程。
相對于培植單一項目或者成立校辦企業,大學以LP(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向專業投資管理機構提供資金與項目支持,再由專業投資機構選擇合適投資的項目并進行孵化培育,這種各司其職的方式可以規避2.0時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眾多弊端,提高大學決策的專業性和客觀性。而地方政府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以及市場化運作基金方式,可加速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在這一模式下,地方政府從資金提供者升級為創新生態的構建者之一,,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實現項目、人才、資本的三重落地。
3.0模式: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創新既要經歷從零到一,也要考慮從一到多。目前,國內高校實驗室正在解決從零到一的部分,而從一到多的創新需要匯聚更豐沛的資源,也必然要與產業合作。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對于國內而言,演進式創新比顛覆式或許更具有可操作性。在市場、法規、技術、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下,顛覆式創新無疑加大了不確定性,而依托于豐厚的產業資源沃土,找到創新關鍵點突破點,小步快跑的方式,也許是更為穩妥的一種方式。
智路資本和中信建投資本作為管理人,在科技投資領域,無疑是擁有深厚產業資源和長遠技術眼光的代表。
本次基金管理人之一的智路資本,在業內被譽為“半導體大廠收割機”, 是一家專注于半導體核心技術及其他新興高端技術的股權投資機構。2017年,智路資本和建光資產憑借27.5億美元收購恩智浦標準件業務(后更名安世半導體)一舉成名,這起收購交易金額達27.5億美元(約合180億元),成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外半導體并購案。并在隨后不斷在半導體生態鏈里加快布局,相繼出手投資西門子旗下高端核心元器件制造企業HubaControl,操盤對全球第七大集成電路封測企業/第三大汽車電子封裝測試企業新加坡聯合科技(UTAC)的全資收購,與全球最大的后端封裝設備供應商ASM共同投資建立合資企業,以及收購全球排名前四的半導體載具供應商ePAK等;在2021年,智路資本收購了全球最大封測企業日月光的四座封測廠并成立日月新集團;在2022年,智路資本更與建廣資產等合作方聯合完成了新紫光集團資產重整,并與其旗下的數十家科技企業融合成“新紫光體系”,形成覆蓋芯片設計、封測、設備、材料和模組的半導體全產業鏈,以及ICT設備、云服務及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數字經濟全產業生態。
本次基金的另一管理人,中信建投資本是中信建投證券的全資子公司,在股權投資領域已投資超過290家企業,累計已備案基金管理規模超過800億元。其投資行業領域覆蓋科技通信、醫療醫藥、清潔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文旅消費、基礎設施等。在此前的公開報道中,其就曾表示在2024年將加大對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的參與力度,助力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此前,中信建投資本與中信集團控股、參股了眾多科技公司中,不乏如良平生物、奇納新材等清華校友項目。
上述全鏈條的強大產業資源,恰如其分的適配了中國前沿科技創新的需求,更為高校成果孵化落地過程中增添堅實保障。
3.0模式:科研成果將市場做大
科技成果如何做大市場?尤其面對產業鏈不完整,新舊產能沖突、市場不斷變化的棘手問題時,地方政府如何放大科技創新社會效應?這需要極大的科技知識儲備和借助外力的跨領域合作,這種跨領域的碰撞往往激發真正的市場效應。
每個地方都有一些本地特色的企業,引領當地的經濟。這些企業都在各自的生態領域與供應商、合作伙伴乃至競爭對手展開市場層面合作。同時,這些企業也需要借助新技術、新方法實現發展的突圍,但大多數企業往往無法接觸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跨領域的創新。這時需要地方政府出馬,牽線搭橋,為企業嫁接高校成果或引入產業鏈先進技術。
百億基金不僅是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資金,其所選擇的基金管理人也需帶來在硬科技領域全產業鏈的創新需求和國際化的市場空間。智路資本、中信建投這樣的產業基金管理人過往投資過很多成功的科技企業,這些被投企業本身就有創新需求,新紫光集團近期新成立的紫光智行、紫光智算等企業就正在汽車電子及人工智能等領域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一旦通過基金的紐帶,將創新需求輸入高校,并轉化為落地四川的成果,這樣,四川科技企業的科技實踐將不再拘泥于滿足本省需求,也可以為全球、全產業鏈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助力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讓科技成果發揮更多的市場價值,開拓國內和海外市場。
本次四川省和清華大學聯手,也是希望通過國內最頂尖的高校,擴大科技視野,整合清華基因的科技資源,讓適合四川本地的科技成果落地,加速四川產業升級。本次基金管理人團隊也有著豐富的“清華”基因,公開資料顯示,智路資產創始人李濱是1988級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的清華校友,管理合伙人張元杰與夏小禹分別是1987級管理信息系統和1989級物理系的清華畢業生。中信建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斌自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獲得經濟學碩士。
模式創新:為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提速
實驗室技術走向市場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在百億基金加持下,政府、產業、高校和投資機構的多方聯動,中國正在逐步形成一種更加健全、開放的體系化創新孵化模式。這樣的合作不僅為高校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鏈條支持,也有望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政策引導下的資金支持、高校的領先科研資源、專業機構的產業的生態優勢與管理能力,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正被加速。
未來,隨著更多高校和地方政府加入這一合作模式,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也有望開辟新的可能。祝愿高校、地方、專業機構攜手,讓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之路,越來越活力順暢。
4月24日-26日,由深圳市機器人協會主辦的首屆機器人全產業鏈接會(FAIR plus 2025)在...
近日,中國領先的數智供應鏈技術與服務企業京東工業與裝配和緊固材料開發、生產及銷售領域的市場領跑者伍爾...
?2月27日,普源精電(688337.SH)發布2024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總資產突破38.5億元,...
2月27日晚間,普源精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8337.SH,以下簡稱“普源精電”)發布2...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