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隨著Ola Electric在本地市場上市,這家由連續創業者Bhavish Aggarwal領導的公司創造了歷史。Ola Electric以驚人的48億美元(約342億元人民幣)市值,成功登陸股市,成為年度最大IPO。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背后那位被譽為“印度馬斯克””的創始人Bhavish Aggarwal,以及他背后強大的支持者——軟銀。其中,作為這場盛宴的幕后推手,軟銀為Ola Electric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孫正義,這位對獨角獸企業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愛的投資者,以其眼光毒辣和出手闊綽,將軟銀集團打造成了“獨角獸獵手”。他的投資策略,常常被視為冒險之舉,但往往也能發掘出下一個大熱門。尤其在阿里巴巴的投資上,一戰成名,讓他賺得盆滿缽滿。自1981年成立以來,軟銀在全球范圍內的投資案例無數,從亞洲的阿里巴巴到美國的Uber,再到英國的ARM Holdings,足跡遍布電商、共享經濟、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在最新全球獨角獸榜單中,軟銀以投資169家獨角獸的驚人成績,穩居全球第二。孫正義堅信,真正的創新往往伴隨著風險,而Ola Electric正是他眼中的下一個大熱門。2019年,Ola Electric獲得軟銀2.5億美元投資,成功躋身獨角獸。這一舉動,也徹底打破了外界對于OlaElectric試圖限制軟銀額外融資的疑慮。此后,Ola Electric的IPO之路,也因軟銀的加持而變得異常順暢。如今這場華麗的上市,不僅將Ola Electric推向了印度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更以48億美元(約342億元人民幣)的市值成為年度最耀眼的明星。這一成就,無疑是對Aggarwal及其團隊努力的肯定,同時也是軟銀投資策略的又一次勝利。投資從不是簡單的賭博,軟銀的每一次出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軟銀的投資邏輯,也簡單而直接。他們看中的是Ola Electric的低價策略和技術創新,這兩大武器讓Ola Electric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優勢。孫正義相信,通過垂直整合制造和供應鏈,Ola Electric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終實現盈利。軟銀成為Ola Electric最大股東,這一舉措在外界看來,無疑是對這家公司的強力背書。但與此同時,軟銀的投資策略,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爭議。盡管軟銀以其大膽的投資策略,在全球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WeWork和Uber的失敗案例,卻讓市場對軟銀的“點金手”產生了疑問。在這樣的背景下,Ola Electric的上市,不僅是對軟銀投資策略的一次新考驗,也是對它能否打破“魔咒”,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一次挑戰。他的直言不諱和大膽創新,與埃隆·馬斯克相似,經常活躍于社交媒體和博客上。這種個性特征,讓他的在印度聲名鵲起,成為了科技界明星人物。從印度理工孟買分校畢業,到在微軟印度研究院的歷練,再到創立Ola Cabs,推動Ola Electric的輝煌上市,Aggarwal所走的每一步,似乎預示著他將成為印度科技界的領軍人物。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Aggarwal的旅程始于2010年,當時他創立了Ola Cabs,這款打車應用迅速在印度市場一炮而紅,迅速成為共享出行的領頭羊。Ola Cabs總部位于班加羅爾,提供車輛租賃和食品配送服務,并在2018年擴展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2019年3月更是將業務拓展到了英國。2019年2月,Aggarwal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將Ola Cabs的電動汽車業務分拆為Ola Electric Mobility。這一舉措,不僅顯示了他對未來電動出行的堅定執念,也讓他站在了新能源革命的前沿。但成功的路上哪有一帆風順?Ola Electric在推出電動兩輪車后不久,遭遇了電池起火事件,導致超過1400輛電動兩輪車被召回。面對這樣的挑戰,Aggarwal沒有退縮,反而把這看作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在紅杉資本和軟銀等巨頭的加持下,Ola Electric不僅挺過了難關,還一躍成為了估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這樣的成就對于許多人來說已是巔峰,但對于Aggarwal來說,這只是他宏偉藍圖中的一個起點。Aggarwal的商業抱負并未止步,他的野心,也不止于此。他在2023年創立了Krutrim,一家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初創企業,很快就成為了印度首家市值達到10億美元的AI初創企業。此外,他還作為天使投資人參與了茶葉連鎖店Chaayos和新聞平臺YourStory等公司的投資,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商業帝國。2024年3月25日,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上,Aggarwal以95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列榜單第2573位。盡管個人榮譽加身,Aggarwal所領導的Ola Electric,在印度電動車市場的競爭中仍面臨重重挑戰。這個市場已不再是一片藍海,而是充滿了來自Hero MotoCorp、Bajaj Auto等老牌車企的競爭壓力,以及Ather Energy、TVS Motor等新興企業的激烈角逐。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Bhavish Aggarwal能否克服重重困難,復制馬斯克的神話,成為真正的“印度馬斯克”?將是他領導力和戰略布局的一次嚴峻考驗。這是許多投資者在審視Ola Electric時心中的疑問。事實上,自2019年獲得投資以來,Ola Electric銷售額的大幅增長確實令人矚目,但連續三年的虧損同樣不容忽視。在2024年的財年里,Ola Electric以524.327億盧比的營收,約合6.3億美元,同比增長90%。這一飛躍式的增長,無疑證明了Ola Electric在市場上的吸引力和擴張能力。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也報告了158.4億印度盧比(約合1.89億美元)。這個數字也不禁讓人思考:這是一家正在成長的企業,還是一個正在燒錢的巨獸?盡管Ola Electric在電動兩輪車市場占據領先地位,產品組合豐富,覆蓋高端和大眾市場,但過去兩年,Ola Electric的自由現金流出高達200億印度盧比,這就像是個無底洞,一直在吞噬著公司的現金儲備。而且,高企的運營成本導致公司的Ebitda虧損率高達25%,此外,公司保修準備金占銷售額的5.9%,高于競爭對手,這不僅增加了公司的財務負擔,也反映出市場對其產品質量的擔憂。與國內小牛電動相比,Ola Electric的營收幾乎是后者的兩倍,但虧損額卻也更為顯著。小牛電動在2023年的營收為26.5億元人民幣,約合3.73億美元,凈虧損2.718億元。這樣的比較,不禁讓人對Ola Electric的盈利模式和成本控制提出疑問。但Bhavish Aggarwal,這位被譽為“印度馬斯克”的企業家,卻有著不同的見解。他堅信,Ola Electric的重點是實現盈利增長,并為投資者描繪了一條長期盈利的道路。他的自信,源自于Ola Electric的一項重要戰略——自制電池。通過為自家踏板車制造電池,Ola Electric有望降低成本,提高價格競爭力,目標是在2025年初實現電池的商業化生產。在電動車這個高速發展的行業里,很多公司在初期都會經歷一段“燒錢”的階段。他們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研發新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建立品牌知名度等等。這些投入在短期內可能會導致虧損,但長期來看,卻是為了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將來的盈利做準備。其次,Ola Electric的銷售額在2024財年實現了500億印度盧比,同比增長了90%。這個增長速度非常驚人,說明市場對Ola Electric的產品有很高的需求。只要能夠保持這種增長勢頭,并且逐步提高運營效率,控制成本,那么扭虧為盈只是時間問題。至于Ola Electric未來如何實現盈利?是繼續燒錢擴張,還是尋找新的盈利模式?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