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守長期主義的企業選擇長期維持高強度研發力度。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與訊飛醫療等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其中,訊飛醫療連續三年在高研發投入的基礎上持續增長。
在醫療這一坡長雪厚的投資賽道中,前期巨大的研發成本是不可回避的。雖然多家企業面向不同垂直領域推出醫療領域生成式AI大模型,但落地仍是難題。如何從激烈競爭中勝出,堅守長期主義,持續高投入研發深耕技術以及擴大產業應用或許成為答案。
“我們需要頂天立地的長期主義精神。頂天,就是希望源頭核心技術在底層的大模型能力上,向國際最先進的能力看齊。立地,就是要能夠大規模產業化。”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大未來才剛剛開啟,訊飛秉持長期主義精神,在行業和部分關鍵領域,2024年實現超越。
值得注意的是,AI醫療應用場景眾多,多家企業瞄準差異化賽道,如智能診斷、醫療影像分析、疾病預測與防控、個性化醫療、藥物研發以及健康管理等。不過在醫療這一坡長雪厚的投資賽道中,多家公司仍在早期商業化道路中摸索。
據蛋殼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進入臨床的生命科學AI管線已有16款停止研發或從官網撤下,1款藥物被降低了臨床試驗優先級。不過,管線總量仍在以較快速度持續增加,全球處于臨床階段且保持活躍狀態的AI參與研發的管線總計97項,超過一半的管線處于臨床Ⅰ期,超過1/3的管線處于臨床Ⅱ期。
與此同時,對于醫療AI企業而言,需要維持在前沿市場的競爭力,前期巨大的研發成本是不可回避的。尤其是大模型訓練成本高昂,要發揮出能力,需要數據大、算力大,投入龐大的資金。
在醫療大模型這類高投入領域,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投入,不是“燒錢游戲”那種粗暴的、追求短期回報的,而是細水長流、追求長期主義的。
醫療大模型商業化是一個道阻且長的過程,方正證券認為,中國AI醫療從2021年開始步入發展期,隨著醫療數據互聯互通建設進一步展開、感知應用算法迭代、賽道競爭加劇,只有可行的商業模式才能從激烈競爭中勝出。
由此看來,選擇具有發展潛力的賽道與孵化成熟的商業模式或成為關鍵。中泰證券也表示,AI在醫藥領域的實踐應用正逐漸從場景探索走向商業化轉化,未來有望率先在藥物設計研發、輔助病理診斷等領域實現突破。業內人士曾指出,醫療大模型只有進入醫療垂直領域并實現產業落地,才能體現其真正價值。
堅守長期主義的企業選擇長期維持高強度研發力度。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與訊飛醫療等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其中,訊飛醫療連續三年在高研發投入的基礎上持續增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事,據訊飛醫療披露的招股書,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研發投入分別為1.598億元、2.416億元及1.955億元,分別占在該期間收入總額的42.9%、51.2%及60.3%。如此大比例的資金投入或許源于其自身的技術積累與商業化潛力。
從業界實踐成果來看,醫療AI企業前期投入大,大部分企業尚未實現穩定盈利。潤達醫療、衛寧健康、東華軟件等企業的醫療大模型相關產品未實現商業化落地,東軟熙康、科亞醫療等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
但長期持續的高強度研發最終會進入反哺期。據招股書,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9個月,訊飛醫療仍分別取得3.72億元、4.72億元及3.24億元營收,增速為26.7%、29.0%,在下行的經濟周期中依然維持著遠超行業平均的增長水平。
長期耕耘下,訊飛醫療在市場占有方面有所斬獲。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收入計,訊飛醫療的智醫助理于2022年在中國基層醫療機構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占76.6%。憑借在醫療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深厚,訊飛醫療與競爭對手迅速拉開差距,形成了深厚客戶群。
訊飛醫療關鍵指標依然整體向好,有望在大模型浪潮下,將更多的技術積累兌現。從發展路徑來看,訊飛醫療智慧醫療業務仍在積極探索G-B-C聯動發展的過程中。這一方向其實與母公司科大訊飛的成長路徑類似,尤其是訊飛醫療的業務板塊之一區域管理平臺解決方案,本質上也是服務于相關主管部門。德邦證券也指出,智慧醫療在各省市布局試點穩步拓展,效仿教育業務逐步打通G-B-C端協同聯動的模式。由此看來,科大訊飛的經驗或有助于訊飛醫療從下而上并全面擴展智慧醫療業務。
2025年4月16日,上海——全球領先的支付服務與金融基礎設施提供商Stripe今日宣布,與騰訊進一...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