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2023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日前,2023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其中,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29萬臺,占全球裝機量的52%。
與之對應的是,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毋庸置疑,制造業現在是,以后也長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
而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工業機器人成為“制造”到“智造”的關鍵基礎設施,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機器人產業發展。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2023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機器人應用拓展。
作為長坡厚雪的賽道,諸多企業紛紛入局工業機器人領域。其中,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拓斯達”“公司”)歷經十數年深耕,打造出以核心技術驅動的智能硬件平臺,形成工業機器人、注塑機、數控機床三大業務布局。尤其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拓斯達是為數不多將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機器人本體+下游自動化應用全產業鏈打通的公司。
技術為基 產品為矛 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中國雖然是機器人第一生產和消費大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國產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始終不高,產業基礎薄弱。一些關鍵零部件雖取得突破,但未形成系統集成的配套能力。
面對“卡脖子”情況,拓斯達深諳“技術為基”的發展邏輯,大力投入研發。過去三年,拓斯達研發投入合計超過4.32億元,且2022年研發人員數量占比高達45.63%。憑借對研發的重視,拓斯達圍繞控制器、伺服驅動、視覺系統等核心底層零部件及核心產品不斷取得突破,實現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控制器方面,拓斯達TMCR系列機器人控制器平臺目前已批量應用于SCARA、六軸、Delta等工業機器人,并發布可供用戶二次開發的軟件平臺RobotLab。伺服驅動方面,拓斯達機械手五合一伺服驅動器和三合一伺服驅動器處于批量量產階段,液壓驅動器領域也在穩步推進中。視覺系統方面,拓斯達亦保持高度重視,持續進行更新迭代升級。
且自有核心零部件在保證性能、質量的前提下有明顯降本效應,拓斯達產品競爭力顯著提高,大客戶開拓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前三季度,拓斯達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實現快速發展,收入同比增長36.4%。為進一步打開市場空間,拓斯達不斷加快新產品研發,SCARA機器人、六軸機器人產品線進一步豐富。
2023年上半年,拓斯達新增4款SCARA機器人機型,適用于3C、包裝、新能源等領域。TRH010-800-400-S、TRH010-1000-400-S機型著重輕量化及速度加速度平衡處理,特別適合于高節拍場景。TRH010-800-400-H、TRH010-1000-400-H機型具有重載高剛性,特別適合于負載較重偏心較大的應用場景。
在六軸多關節機器人方面,拓斯達對公司產品結構進行了整體優化,同時新增兩款型號R910-10-S和R184-20-M,實現核心機型精準切入。新款產品最大負載分別為10kg和20kg,可應用于汽車、3C、新能源等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拓斯達成功入選廣東省工業智能機器人產業鏈及東莞市智能機器人產業鏈鏈主,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拓斯達將持續帶動并受益于機器人產業的集群發展。
國產替代+下游需求釋放 工業機器人成長屬性明顯
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中國工業機器人成長屬性明顯。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近年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預計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110億美元,2021—2024年CAGR約15.3%,全球占比達到50%。
長期來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空間依然十分明確。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短缺使得機器替人為發展必然要求。機器人不光能在高危環境中生產,同時還更穩、更精、更智能,且具有規模效應,能夠大幅提高工業效率、節省人力成本,替代人工為長期趨勢。
另一方面,根據IFR統計,2021年我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為322臺/萬人,而同期的韓國/日本/德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分別為1000/399/397臺/萬人。與最高水平的韓國相比,在總人口不變的情況下我國機器人密度仍有兩倍以上的提升空間。
同時,在國產工業機器人產品競爭力的崛起下,國產替代的潘多拉魔盒也已經開啟。2022年,發那科、安川電機、ABB和庫卡四大家族產品市占率合計近40%,同期我國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僅35%。受益于新能源產業發展及疫情下交付需求帶來的發展窗口期,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持續提升,據MIR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國產化率大幅提升,但占比僅為43.7%,拓斯達這類國產品牌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下游市場方面,我國鋰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鏈具備全球競爭力,擴產需求旺盛、技術迭代快,新建廠房及產線改造帶動工業機器人需求旺盛,已成為近幾年工業機器人增長最快下游之一。今年以來,拓斯達在光伏領域的客戶開拓成效顯著,僅1-7月光伏客戶訂單總額超12億元,約為去年全年的2.4倍,客戶包括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陽光電源等光伏巨頭。
此外,在持續復蘇的3C領域,拓斯達訂單穩步增加,成功開拓包括立訊精密、富士康、伯恩光學、華勤技術等企業在內的客戶。頭部客戶認可的背后是拓斯達先進的產品策略,協作性能、AI性能的優化使得拓斯達機型做得越來越簡單易用,同時通過標準化模型的提煉,“機器人+”解決方案賦能行業也取得市場強烈正反饋。
結語
通常而言,工業自動化行業周期約為3—4年,自2022年以來,行業已經歷近2年的下行期,底部信號逐步顯現。2023年8月,通用設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6pct至-0.8%,降幅較去年同期收窄4.3pct,行業累計利潤總額增至2024.7億元,同比上升7.66%。10月,制造業庫存指數環比回升,企業補庫趨勢顯露。種種跡象表明,行業正處于下輪增長起步階段。
工業自動化行業周期拐點將至,周期同下游需求共振,拓斯達業務有望持續受益。除工業機器人外,公司工業母機、注塑機均是產線自動化的重要載體,在汽車、新能源、3C制造等行業內快速放量預期確定性極強。可以預見的是,拓斯達通過持續研發+高自供率+產品齊全+正確的市場定位及銷售策略不斷積累壓縮的彈簧勢能即將轉化為動能,有望實現戴維斯雙擊。
11月3日,在2024硬科技創新大會系列活動——光子產業峰會上,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發布了《硬科技...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