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雪地里冒出一寸大小的黑尖尖,迷藏卓瑪雙膝跪地,一點一點扒開泥土,將一根蟲草小心翼翼捧了出來,輕輕撣去塵土后,手拿蟲草繞著眼睛畫了一圈。
看到雪地里冒出一寸大小的黑尖尖,迷藏卓瑪雙膝跪地,一點一點扒開泥土,將一根蟲草小心翼翼捧了出來,輕輕撣去塵土后,手拿蟲草繞著眼睛畫了一圈。
“這是我們的當地風俗,這樣畫一圈能讓眼睛更明亮,以后就可以找到更多的蟲草了。”她隨后將那堆泥土撫平掩埋,“明年就還能長出新的蟲草來,如果不掩埋就有可能破壞植被,長此以往,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挖不到這些寶貝了。”
對于土地饋贈的寶貝,迷藏卓瑪心存敬畏。距離她的家鄉四川甘孜州850公里之外的云南,“農大丁同學”也從土地里挖出了許多寶貝。
在今年為云南農業大學招生打call的視頻里,校園的菜地邊、果樹下,農大丁同學用玉米當麥克風,感嘆著“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快來我們學校吧”,再配上“格桑拉”的背景音樂,這段充滿鄉土氣息的“土味”視頻,魔性燒腦。
打開快手,這些鮮活的畫面,連綴成一幅幅“村播”的實景式畫卷。
迷藏卓瑪:從“不務正業”到“帶頭人”,步履不停
(卓瑪被粉絲們親切稱為“蟲草西施”、“松茸西施)
1997年出生于四川甘孜州稻城縣貢沙村的迷藏卓瑪,是個土生土長的藏族姑娘。她原名叫格絨卓姆,在快手上她給自己取名為“迷藏卓瑪”,意為迷人的藏族姑娘卓瑪。
2017年5月的一天,迷藏卓瑪在快手上發布了一條視頻,內容是她和母親在山上尋找、采摘蟲草的過程。卓瑪記得當時山中信號很不好,她一直爬到海拔五六千米高的山頂,才把視頻發了出去。第二天,卓瑪“驚呆了”,幾十萬的播放量,新增粉絲數千,還有幾百人私信問她蟲草價格。這是她自2017年注冊快手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
確切感受到網絡的影響力后,卓瑪和丈夫老杜決定關閉他們在縣城里開的小飯館,回到大山全身心投入做短視頻賣山貨。
他們的決定遭到親朋好友的一致反對,“一部手機怎么可能把農產品賣出去,你們這是不務正業。”當時村里的同齡人除了在外地求學,就是在稻城景區、縣里打工,親友們認為做個服務員每個月還能拿到兩三千元現金,這可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看得到的。
卓瑪和老杜一條心,還是下定決心“干”。隨著移動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4G技術的應用,2018年,卓瑪的村子也連上了網絡,“信號好了,抬手一鍵就可以發視頻了。”通過她的鏡頭,網友們不但領略了雪山美景、壯闊冰川,還云體驗了藏民蓋房、放牧藏香豬、起舞放歌,以及采蟲草、挖松茸的日常生活場景。
(卓瑪和她的老公老杜)
這些原生態的鄉野視頻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青睞,有人主動找到卓瑪購買蟲草松茸及當地特色山貨。那時恰逢快手直播平臺興起,直播電商業務迅猛發展,卓瑪趕上了“村播”爆發期,在強大的流量加持下,她迅速打開了當地農產品的銷路,于是自家的、連同親友及周邊村民家的農產品都銷售一空。她不但幫助村民解決了山貨滯銷的問題,還打破了大山里的產品完全依賴收購商定價的局面。
有了直播賣貨渠道,卓瑪和老杜在2019年成立了合作社,全鄉都是合作社的成員,村民是合作社最直接的受益者。當蟲草和松茸季來臨的時候,合作社以高于收購商的價格,把村民手中的山貨收集起來,集中銷售。
之前在售賣山貨上村民們是吃過虧的。拿松茸來說,收購商的定價是100元一斤,卓瑪他們則以每斤120元的價格購買,合作社精選出來后在電商渠道分等級銷售。
卓瑪從七八歲就開始上山采蟲草挖松茸,她知道村民們不容易,每年五、六月和七、八月兩季,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日頭高照,村民們都會一早出門翻山越嶺找蟲草、挖松茸。所以她即使勞累暈倒打著吊針也要去村民家收購,否則這些山貨就有可能被收購商以低價買走,“我不忍心看著村民們再吃虧。”
卓瑪所在的稻城縣貢沙村有60多戶人家,她每年都會去家家戶戶收購山貨,僅五、六兩個月就可以幫助每個家庭平均增收幾千元。
(卓瑪在合作社收到村民們送來的松茸)
入駐快手6年,卓瑪發布了500多條短視頻,做了200多場助農直播,家鄉的農產品蟲草、松茸、藏香豬、牛肉干通過她的手機走向了全國各地。“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農產品到達過40多個民族同胞所在的地方。”卓瑪語氣很是驕傲,“一年直播下來能有幾萬訂單,我們合作社一年的銷售額有四五百萬。”
2020年初,迷藏卓瑪還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
卓瑪名聲在外后,有不少公司、機構來找她簽約直播帶貨,都被她一一拒絕。“我掌控不了這些產品的質量,如果把不好的東西賣給粉絲我會良心不安,會很不快樂,我只能掙踏踏實實的錢。”
談及這幾年的創業艱辛,總是笑語盈盈的她停頓了會兒,吸了吸鼻子,聲音有些哽咽,“太累了,壓大很大,直播時水都不敢喝一口,就擔心產品賣不好。”
卓瑪有一對兒女,她說她和老公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兩個孩子。卓瑪從小吃過苦,結婚時家里連碗和筷子都沒有,她和老公白手起家走到今天。她自己吃過的苦不想讓兩個孩子再吃,她希望孩子們有更好的生活,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真正的蟲草松茸在書本里。”
(卓瑪和女兒、兒子在一起)
自己的兜里有錢了,卓瑪不會撇下家鄉土地上的同伴。作為95后“新農人”,也是村子里的第一個“村播”,卓瑪從一年賣出幾百根蟲草到現在一年可以售出上萬根,她帶動了周邊村民提高收入。現在已是快手“幸福鄉村帶頭人”的她,將繼續扎根自己家鄉,“繼續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
農大丁同學:當下“把地翻好”,還想讀個碩博
(丁同學希望做個有文化底蘊的“村播”)
“新農人”不僅僅活躍在農村。
“歡迎報考云南農業大學,我們這里真的不需要天天挖地。”“嗨,那邊開機器的聲音小點兒。”去年6月,農大丁同學的這條頗具強烈反差感的視頻在網上得到廣泛傳播,不少網友戲稱這條“反向”宣傳視頻為“招生減章”。
“農大丁同學”是丁習功的網名,00后,現在是云南農業大學中草藥專業的大三學生。
丁同學對“招生減章”的說法不太認同,覺得他的系列招生宣傳視頻發布后起到了明顯效果。“2022年農大的報到新生中,有三分之一是看了我的視頻才報考農大的。”據云南農業大學官網顯示,2022年農大計劃招生6000余人(云南省內),包括本科、高職本科、二本預科及專科學生。
今年的“吃不完,根本吃不完”視頻一亮相,又被網友稱為“招生加章”。
被譽為“行走的招生廣告”后,丁同學被清華隔空喊話:“農大丁同學,沒你不行!我在清華等你來。”就在今年8月,丁習功和幾位同學真的一起來到清華并挖地實踐,清華給他留下了“開放、包容”的深刻印象。
(丁同學今年8月在清華大學實踐留影)
平日在農大除了上課、做實驗,丁同學還會跑去田地里學習師哥師姐用鋤頭寫就的“論文”,現場播報豐收場景,記錄當季水果免費發放活動。“校園環境非常美麗,食堂飯菜非常美味,學姐也非常漂亮”,他用有趣而充實的鏡頭,在快手平臺上展示著當下真實的農學。
聊起當年報考農大,丁同學說他來自農民家庭,家在云南楚雄州南華縣,當地以種植草藥為主,因缺少系統的農業支持,村民們投入多收入低,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都外出打工,不愿回鄉發展。
老家的種植業頻頻遇到困境,丁同學當時就在想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助力家鄉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報考了云南農大中草藥專業,入學三年,已學習了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檢測技術等專業課程,在實踐課上也學習了種植石斛、云茯苓等中草藥。丁同學在努力成為一個“新農人”。
目前丁同學在農大校方支持下已成立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團隊,他們一起整理和轉化學校的科研成果,推出了“云農好物”品牌。同時致力于為學校內外的農戶提供服務,幫助他們提升市場競爭力。
丁同學在網絡走紅之后,有許多農民在平臺上向他咨詢種植、養殖技術的問題,他收集整理后,轉達給學校里的專家團隊,再把他們的解答反饋給農戶,直到問題解決。
(“新農人”丁同學和農戶阿姨們合影)
丁同學認為,很多村民的初級農產品是不錯的,他們團隊之后會在產品開發、包裝設計、營銷方面提供更多的幫助。近日他們已和當地農民合作了“云茯苓”項目,茯苓作為一味中草藥,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他們對此進行了研發,將茯苓與普洱茶、咖啡相結合,準備打造成系列飲品上市。
“農作物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賣得好。賣不出去會是個大問題。”于是他在農大學習農業知識、農業技術之余,開始學做自媒體,學習各類互聯網工具和媒介,積累運營經驗,為日后搭建通道銷售農產品服務。
作為一個“新農人”,丁同學的助農理想是:讓吃的人健康,讓種的人小康,讓農業令人向往,讓農民令人羨慕。他腦海中已有藍圖,從村里直達城市,實現優質農產品原產地直供,讓消費者吃上更綠色更健康的食品。丁同學覺得農業終有一天會成為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從事種養業的人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實現更大的價值。
理想還在遠方,當下還是腳踏實地“把書讀好、把地翻好”,丁同學說他將繼續求學,讀完碩博,“最少保底也要讀個研。”
做個有文化底蘊的“村播”是丁同學的目標,趕上了“村播”多元發展期的他,平時除了推廣農產品之外,還在為一些地方的文旅產業復蘇做公益推廣和奔走宣傳,他認為鄉村文旅和特色農業相融合會得到長足發展。僅今年8月份,他就助陣了楚雄州的火把節、南華縣菌子節、云南南博會,以及參加了家鄉的彝族刺繡展,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彝繡,表示保護彝繡最好的方式就是穿出去。
丁同學說,“希望未來可以帶動更多的學弟學妹加入村播行列。”大家一起來為更多的特色產品賦能,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青年力量。
村播的力量
26歲的迷藏卓瑪,22歲的“農大丁同學”,作為當代“新農人”,見證并參與了“村播”的誕生、發展和更迭。
助力鄉村振興的“村播”,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向網友展示農產品的生產、采摘和加工過程,或是記錄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以此吸引廣大用戶,將直播間流量轉化成產品銷量。
他們帶著泥土氣息的推廣售賣,連接起了鄉村和市場,成為破解農產品滯銷難題的新方案,成為助力優質產品走出去的新路徑。
自2013年快手短視頻興起,就提供給了“村播”一個發展的平臺。10年來,不斷摸索求變,步步推進。在直播選品上,最初只關注農產品內容,到現在“村播”的選品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覆蓋更多受眾群體。
在直播銷售模式上也呈現出更豐富的生態,從早期的“直播+扶貧+農業”到如今的“直播+農業+文旅/體育”更為多元的模式。
以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結果來看,“村播”從帶動農業發展,到現在帶動了鄉村生活、文化、旅游、體育等多方面綜合發展。
據《村播助燃鄉村經濟價值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超8.7億農產品訂單經由快手平臺發往全國各地,超過2200萬名創作者在快手獲得近900億收入。快手村播已覆蓋25864個鄉鎮,實現了在鄉村地區的全域覆蓋。
在扶持鄉村發展與人才培養上,快手也是大手筆。僅上半年,就培訓了10萬“村播”,帶動了25萬人就業。其中,“幸福鄉村帶頭人計劃”到目前也已挖掘和扶持超100位鄉村創業者,覆蓋27個省市地區,帶動16個地方特色產業振興,產業發展影響覆蓋近千萬人。
村播持續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來自國家統計局官網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是1.46萬元,2019年是1.60萬元,2020年1.71萬元,2021年1.89萬元,2022年則達到了2.01萬元。2022年比2018年增長了5500元,4年提升了38%。
(2018至2022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圖)
9月12日,迷藏卓瑪和農大丁同學在北京的快手追光大會上亮相,描繪了他們的村播畫卷。
迷藏卓瑪還記得兩年前的一個小插曲。2021年2月5日,作為快手上市6位敲鑼受邀用戶之一,卓瑪在北京現場敲響了開市鑼。“我當時接到邀請時沒什么感覺,還納悶敲個鑼干啥要跑到北京那么遠的地方去。”從老公那知道了這個事情的重大性后,她高興壞了,“感覺自己考了100分似的。”
她會繼續加油,以前是一家人走,現在要追著光,“帶著村民們一直往前走”
在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如何讓老年群體共享數字化便利,成為銀行業服務升級的重要課題。
在電動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關注愈發聚焦于動力性能、安全配置、續航能力、智能化...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