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校70周年校慶,一大波創業者、投資者在朋友圈祝母校生日快樂,社會這才發現,原來北航不僅是“中國航空人才的搖籃”,還是“創新創業的圣地”。北航人,正在撐起中國硬科技創業的版圖。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作者 | 劉曉月
最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校70 周年校慶,一大波創業者、投資者在朋友圈祝母校生日快樂,社會這才發現,原來北航不僅是“中國航空人才的搖籃”,還是“創新創業的圣地”。北航人,正在撐起中國硬科技創業的版圖。
一
你所不知道的北航:創業公司存活率高達97%
北航是全國航空航天的頂尖學府。這里被譽為“中國航空人才的搖籃”。從“北京一號”、“北京五號”到“兩彈一星”再到C919 、鯤鵬展翅、長征巡宇、神舟飛天、北斗組網、嫦娥奔月、天問探火,這些載人航天工程超過三分之一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均來自北航。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航還是創新創業的重要搖籃地。上個月,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名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入選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
2015 年,北航成立創新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在此基礎上,學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形成“一院五中心”工作格局,全校合力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近年來,北航在雙創領域成績顯著,取得了一系列國家級雙創競賽獎項。
2022 年,北航捧得第十七屆“挑戰杯”競賽最高榮譽“挑戰杯”,成為全國唯一連續十七屆捧得“挑戰杯”競賽“優勝杯”的高校。“ 挑戰杯” 被譽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 奧林匹克” 盛會,自1989 年首屆舉辦開始已經走過30 余年,曾走出兩位院士、20 多位教授博導,點燃了無數學子的科研夢想。
“ 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迄今已經舉辦八屆,北航2015 、2017 、2021 年分別斬獲了一個全國冠軍和兩個全國亞軍。
“馮如杯”競賽作為獨具北航特色、弘揚創新精神的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已經連續舉辦32 屆,打造全方位創新創業競賽,超過90000 名學生參賽,作品數量50000 余件。
在北航“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校訓精神下,在各行各業培育出大批優秀人才。據統計,北航培育了25 萬余名畢業生,走出了89 位兩院院士。近年來,北航學子在創新創業的浪潮之中也站在了時代前沿。
2019年《北航校友創業和影響力白皮書》發布,首次系統揭示了北航校友的“ 創業圖譜”——
數據顯示,從1975 年至2018 年底,北航校友共參與創辦公司488 家,所屬行業集中在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共計294 家,占比超六成。
北航校友公司不僅創辦企業數量多,而且發展質量高,創業公司存活率高達97% 。而且北航公司擁有創業公司最難能可貴的特質之一—— 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軟件著作權、專利、作品著作權、商標數量等保持高速增長,2018 年較20 年前漲了237 倍。
對于北航的“創新創業模式”如何煉成,北航黨委書記張軍院士曾公開發表文章,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三全’新模式”——全覆蓋、全鏈型、全方位大學生創業教育。
“ 全覆蓋” 創業教育。實現了學生需要的創業素質角度,學生所學的專業角度、學生所在年級角度、創業教育空間角度的4 個全覆蓋。
打造“ 全鏈型” 創業實訓。構建了“ 資源、平臺、載體” 三位一體的創業實訓體系鏈。開發了全國第一套“ 學習、訓練、評測” 一體化模擬教學訓練系統,實現了創業實驗周周不斷線。
推進“ 全方位” 創業孵化。學校統籌資源,突破瓶頸,通過校內互動,通過校政攜手,通過校企合作,“ 三管齊下” 讓學生的創業夢想成為現實。
二
北航創業者,撐起硬科技版圖,95 后也來了
一個個北航學子,正在撐起中國硬科技創業版圖。
航空航天領域自不必說,處處都有北航人的身影。2015 年,商業航天在中國正式破冰起航的第一年,兩位畢業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的舒暢和馬超,在北京創辦了“ 零壹空間” ,成為中國第一家明確主營“ 運載火箭及其他航天器” 的民營企業,被稱為國際商業航天領域“ 出戰” 的1 號中國選手。
2016 年10 月,同樣是立足商業小衛星發射市場的“ 星際榮耀” 在北京注冊,其創始人彭小波也是北航畢業,帶領公司成為了成為除美國以外全球第一家實現火箭入軌的民營公司。
2017 年4 月,國內“ 首家” 民營衛星研制及應用服務商“ 千乘探索” ,順勢而生。其創始人苗建全也是北航畢業,號稱要“用網約車的模式做衛星”......
除了航空航天領域之外,北航人也在其他硬科技領域展露頭角。
如大族激光創始人高云峰,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1996 年創辦了大族激光,公司2004 年上市,現發展為亞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業激光加工設備生產廠商,總資產曾高達70 億。2021 年高云峰以14 億美元財富位列《2021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之中。
濰坊首富姜濱,畢業于北航電子工程專業,其所創辦的歌爾股份,2020 年營業收入達到了577.43 億元,如今市值達到823 億。其中,公司有48.08% 的收入來自于公司的第一大客戶,也就是蘋果。除此之外,姜濱打造的另一家公司—— 歌爾微電子也即將上市。
此外還有:經緯恒潤,董事長吉英存為北航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本科校友;廣州信邦智能裝備公司,董事長李罡畢業于北航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金百澤科技創始人是北航航空發動機專業專業武守坤;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北航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本科校友林菁......
北航人的魅力不僅在于“理工男”,在消費領域同樣涌現了一批優秀創業者——如3 年估值40 億的“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途家創始人羅軍,91 金融創始人許澤瑋,易觀國際創始人于揚,開課吧創始人方業昌,綠洲游戲創始人王鈺輝等,也都是“北航系”。
江山代有人才出。如今,在北航的創業創業征途上,當代年輕人正展露頭角,連95 后也來了。
如生于1997 年的馮翀,創辦了一家“ 萬物皆可投” 的AR 公司—— 深光科技。作為北航研究生,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得了8 項國家專利,并入選中關村U30 年度優勝者榜單,成為歷年來優勝者當中最年輕的一位。
北航培育出一批批優秀人才,而人才們也正在回饋母校,共同完善北航的創新生態。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70 周年校慶之際,北航校友夏煒向母校捐贈資金1 億元人民幣,設立北航科技創新母基金。夏煒表示,希望此次捐贈能夠帶動更多校友共同支持北航青年師生創新創業,持續為北航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貢獻力量。”
資料顯示,夏煒是深圳市多彩科技集團董事長,他曾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業管理專業,還有另一個身份是北航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北航投資是由北航和部分北航系企業家聯合發起設立的高科技投資公司,重點對北航及各高校的青年創業師生和科技工作者進行投資、孵化與創業支持。
三
不會創業的教授不是好投資人,“學院派” 創業的關鍵紐帶
近年來,“學院派”創業成為創投圈的一大熱點,在我國經濟社會邁入高質量發展、提升國際創新競爭力的大背景下,來自于北航等高等學府的創業創新無疑是推進自主創新與安全可控的中堅力量。
但“學院派”創業也存在學院式的問題,正如北航教授王田苗所言,“ 學者在科學研究上總想攻克最難的,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層面,有時候學者缺乏對客戶真正需求理解和產業上下游的資源無法整合,如果直接面對主戰場時候,往往就會遇到很大困難與挑戰。”
對此,如何匯聚產學研用金的力量,來最大程度發揮學院派的創新優勢并彌補短板成為一大核心問題。
在這之中,教授成為一大關鍵紐帶——不會創業的教授不是好投資人。
佼佼者如北航教授王田苗,已經帶出了一個硬核創業軍團——九號公司董事長兼CEO 高祿峰和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王野;車聯網大數據平臺博創聯動CEO 陶偉;手術機器人Remebot 創始人兼CEO 劉達;全液晶儀表制造商友衷科技聯合創始人劉淼..... 這些都是王田苗的“ 門徒” 。
他成立了智友種子基金,以占少數股份的做法,投資助力學生的早期創業項目。十余年間,王田苗參與投資或孵化的項目已達60余個。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曾將王田苗的實驗室比作“聚寶盆”。徐小平曾在演講中公開表示:“王田苗教授已經是世界級的領袖,他的實驗室也有著無數亟待轉化為偉大公司的技術和產品。
2021 年1 月,由王田苗教授發起,同時凝聚清華、北大、上交大、哈工大、北理工、人大等全國頂級高校的15 位科學家共同出資的智友科學家基金正式成立。據介紹,智友科學家基金首期共孵化投資17 個硬科技項目,投資總額超過2 億元。
總而言之,得益于學校、教授、學子、校友們的多方努力,正在讓我們迎來嶄新的時代——屬于科學家的時代、屬于創新者的時代!
2025年2月24日,匯通達網絡(9878.HK)宣布深入融合DeepSeek的首個AI員工“小匯”...
2025年AI硬件需求有望迎來更大規模放量,相關核心產業鏈上游的顯示面板行業也將獲得更大增長動力,高...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