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怪圈
作者 | 萬連山
|勾股大數據
不久前,偶然跟著朋友走進一家母嬰店。
后腳進來了一位30出頭的老兄,神情有些拘謹,看樣子初為人父。他向店員說明了來意,要買一罐奶粉給剛出生的寶寶。
銷售小姐姐隨即推薦了一款品牌奶粉,他拿著罐子并沒有仔細端詳,只是不安地問了個讓人記憶深刻的問題:
“進口的還是國產的?”
當聽到“國產的”回答后,老兄也不多說,直接嫌棄地要求換一款,甚至夸張地做出唯恐避之不及的表情。
尷尬的氣氛凝結在空氣中,久久不化。
01
塵封往事
最近有消息在傳,被判無期徒刑的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獲三次減刑后,可能即將出獄。
這個夢魘般的名字,再度進入公眾視野。
提及國產奶粉,2008年的那場慘案,是怎么也繞不開的話題。
在此之前,原料奶中的氮含量,主要通過“開爾文法”確定。該法最大的缺陷,是無法判斷產品中是否含有奶粉以外的氮。
這為投機分子留下了操作空間:用廉價的氨基酸冒充蛋白質。
不過,就像《我不是藥神》里市面上的許多假藥一樣,往原料奶里加廉價的氨基酸雖然缺德,但并不致命,吃不死人。
如果為了進一步拉低成本,添加非食用的化工原料,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比如,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B類致癌物質、絕對不能添加到食品中的三聚氰胺。
2008年9月,《東方早報》發表《十省(區)驚現嬰兒腎結石,他們都曾食用三鹿奶粉》,掀起軒然大波,揭開了中國奶業最灰暗的一角。
為防止災難繼續擴散,國家迅速啟動安全事故一級響應——國務院下令整頓奶業,質檢總局緊急停止食品企業免檢。
據粗略統計,當年受害兒童多達30萬人,普遍的癥狀是“大頭癥”。看著新聞報道中的那些照片,見者無不動容。
輿情過烈,此案問責力度空前。
主犯張玉軍、耿金平被執行死刑,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被判處無期徒刑。擁有半個世紀悠久歷史的民族品牌,轟然倒塌。
就好像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往后數年,國產奶粉暴雷事件接連出現。幾乎所有案例的根源,都在于人為操作不當,貪心不足。
信心一次又一次被打擊,舉國家長開始全面拋棄國產奶粉,熱衷進口奶粉的風潮愈演愈烈。
中國奶粉行業,也就此由混亂,走向瘋狂。
02
代購熱潮
2013年3月1日,在折騰了一個月后,香港正式出臺《限制令》:
離港人士每天不得攜帶超過兩罐、1.8公斤奶粉,違規者最高罰款50萬港幣及監禁2年。
僅僅5天后,已有87人被捕,此舉使得內地寶媽們頗為沮喪,同時激起不少抗議的聲音。
除了香港,那幾年,由于大批內地人士在海外爆買奶粉的狂潮,荷蘭、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超市紛紛貼出中文限購提示。
一系列現象的背后,折射的是國產奶粉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當年,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曾做過調查。數據顯示,至少有70%國人,拒絕購買國產奶粉。
對此,中國奶業協會理事曾作出評論:作為業界人士,感到羞恥和臉紅。
隨即,在全國兩會上,奶粉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時任國家工商總局局長的周伯華,在會議上提議內地居民對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的時候,幾欲落淚。
據海關總署數據,疫情前的2019年,全國嬰幼兒奶粉進口量超過35萬噸,市場份額從2008年的35%增長至60%左右。
如果加上跨境購買的那些,預計進口奶粉的市場份額在70%以上。
這還沒完,即便在剩余30%非進口的份額里,其中大部分又來自雀巢、美滋等國際品牌在國內的生產。
同時,剩下的國內品牌市場份額中,又有大部分宣稱,自己的奶源是進口的。
簡而言之,中國奶牛產的奶,基本沒機會做成奶粉給孩子們喝。
但凡有條件的,要么喝進口奶粉,實在不行喝國際品牌奶粉,再不濟也要喝進口奶源的。
說來也委屈。
其實,自那次事件以后,監管對嬰兒奶粉的監管力度遠遠高于國際標準。早在2015年,國產嬰幼兒奶粉的抽檢合格率已經達到99.1%, 至于那0.9%不合格的產品,基本是不符合包裝標簽明示值等問題。
也就是說,事實上,國產奶粉不僅不“毒”了,甚至安全性還要高于大部分進口奶粉。
但即便如此,大部分消費者,依然不會選擇國產奶粉。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認知大于事實。
比如,撒過一次謊,以后永遠別想讓人對你完全信任;風塵女子從良,大多數人也覺得你不是良家婦女;做過一次賊,就得被人一輩子防備著。
這就是國產奶粉當時的窘境。
有沒有救?有!
中國畢竟是人口超級大國,只要有市場需求,所有的局面都不會是死局,只是破解的難易不同而已,國產奶粉的的破局難度屬于地獄級別。
在喪失所有信任的環境中,想要改變已經形成的刻板印象,只能從“認知”入手。
03
艱難重生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國外奶粉雖然飽受吹捧,但并不一定就好。
比如今年1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第4號食品抽檢信息,兩個不同的檢驗機構發現了同一個品牌,同一款嬰兒配方奶粉,同一個項目不合格。
這款奶粉是丹麥進口的蜜兒樂兒嬰兒配方奶粉,在中國銷售量很高。
此類事情,最近幾年頻有發生,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對進口奶產生懷疑。
這正是國產奶重新崛起的機會。
再加上國家有意扶持中國奶粉業,國產奶粉的市占率便慢慢回升。
具體怎么做?
三十六計中,有一策略叫作“假道伐虢”。
放到奶粉行業,可以這樣做:
先把產品賣到國外,利用國內消費者對其他市場安全標準比較信任的“崇洋媚外”認知,然后再回到國內市場推廣。
簡單來講就是鍍金。
比較成功的是君樂寶,長期強調自己在香港銷售,消除了許多信任障礙。
同時,取得權威機構背書,最好是國際上的,進一步消除不信任感。
這招叫“狐假虎威”。
再然后,就是最簡單、便捷、流行的,是互聯網營銷大法——找消費者痛點,然后提供解決方案。
首先轉移注意力。
比如某女神級明星代言的某品牌奶粉,先通過瘋狂廣告投放吸引寶媽們的目光:怎么可能!她這么有錢為什么讓孩子喝國產奶粉?
然后解釋“原因”,進口奶粉雖然用的是進口奶源,但它們進口的不是新鮮牛奶,而是外國牛奶干燥后的基粉,保質期是兩年。
但放在罐子里,誰也不知道這些基粉是什么時候生產的。你忍心給自己的孩子吃不新鮮的奶嗎?
“不新鮮的質量一定不行”的種子種下后,受到啟發的媽媽們,漸漸把奶粉好壞的標準,從“國產”還是“進口”,轉為“鮮奶加工”還是“基粉加工”。
配料表上,原本最引人注目的產地,也變為是不是“生牛乳”,如果是“全脂奶粉”或“脫脂奶粉”,那肯定不能買,因為那是基粉加工的。
就這樣,消費者們對奶粉質量的認知,被扭轉過來。
不過,即便這樣,仍無法改變國產奶粉整體上的口碑。
更好的辦法,思來想去只有一個——高端化。
在消費者普遍對國產奶粉不信任的大環境下,廠商們只能靠提價來重塑品牌形象。
04
暴利生意
奶粉,是中國極少擁有傲人深V曲線的行業。
前不久,看到一位寶媽在知乎上說:我月薪5萬,只買國產奶粉。低于400的,不買!
底下評論區直呼:我窮,只買得起洋奶粉。
這年頭,連買個奶粉,都成了炫富手段了。
只不過,風水輪流轉,主角與配角在不經意已經調換。
最近幾年,國產“高端”奶粉市占率不斷提升,到2021年,占比已經超過50%。
按照價格劃分段位,250元以下是低端,250元—300元是中端,300元-380元是高端,380元以上是超高端。
而我們通常購買的洋奶粉,價格通常在100多到200多,從價格上看,妥妥的低端奶粉。
中國奶粉,也由此獲得世界最貴的“殊榮”。
原本以為掙奶粉錢是調笑之語,現在才知道,那是心酸而生的話。
是什么原因,讓中國奶粉,甚至進口奶粉這么貴?
物流費用高?不是。
一罐奶粉的運輸費用,一般只占3%左右。
進口稅高?也不是。
近年來,中國一直在降低進口關稅。供嬰幼兒食用的配方奶粉,稅率也從最初的15%降至如今的5%。當然,還要交13%的增值稅,綜合稅率為18.65%,依然遠低于印度、韓國、美國等國標準。
營銷費用高?這個倒有。
中國經銷代理體系十分復雜,每一級渠道商都會進行一定幅度漲價。到大型零售終端,還有額外的導購費、廣告費、展銷費、堆頭費、進場費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高價。
作為大眾銷售品,重營銷是中國市場的傳統。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自然還是寶媽們買單。
至于許多企業所說的科技含量,與銷售占比,基本可以忽略。
比如世界第一貴的飛鶴奶粉,研發占營收比例也才1.2%。
就這,其研發費用和比例,還是行業第一,算是很良心了。
2021年10月,君樂寶副總裁劉森淼也曾公開表示,“奶粉價格在中國賣得挺不合理,大家都是做這個行業的,幾十塊錢的成本,賣到四五百、五六百,也有人買,這是什么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
實際上,嬰幼兒奶粉,原本就沒有所謂的等級之分。
奶粉,本就是一種生產成本較低的大眾食品。在大多數市場,換算成人民幣,終端售價基本在120元/罐左右。
但在國內,在各級渠道的過度包裝下,價格至少得翻兩三倍,大眾食品搖身一變為奢侈品。
不過也不能完全責怪商家。
奶粉貴,中國父母們本身,或許是更大的推手。
Zenith Global(全球飲食戰略咨詢顧問公司)CEO理查德·霍爾曾說:由于三聚氰胺事件,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任,需要一代人去重建。在涉及孩子的問題上,他們不想付出任何代價。
其實就是交智商稅。
類似于奢侈品,很多時候在審美和產品質量上,甚至還不如大眾品牌,卻還是有不少人趨之若鶩。
正是因為其遠超大眾品牌的定價,會讓能夠消費它們的人產生一種錯覺——區別于普通人的優越感。
這就是許多國產奶粉廠商的策略,畢竟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里,貴=好。
但所謂一分錢一分貨,是沒有品鑒能力的消費者,交智商稅的根本原因。
此外,還有攀比心作怪。
這是家長們難以戒掉的惡習,看到別家孩子喝500一罐的奶粉,自己家就得喝600的才有面兒。
既然消費者把昂貴當成一層心理堡壘,廠商們當然樂得投其所好。
05
未來如何
說歸說,落到投資上,奶粉行業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2021年,我國新出生人口只有1062萬人,出生率為7.52‰,續創新低。
但與人口出生率走勢相違背的,卻是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2021年約為2580億,盡管增速略有下滑,但奶粉并不是一個想象中的存量市場。
造成這種矛盾現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 我國整體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仍在提高,讓大多數家庭購買奶粉不再是經濟負擔,特別是原來經濟條件較差的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近幾年消費能力上升的很快,現在奶粉文化也已經十分流行;
2. 社會觀念在逐漸改變,年輕媽媽們越來越重視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為了養育孩子而忽視工作的情況在逐漸減少,生活壓力的加大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也迫使年輕女性們要分出更多精力在工作上,新父母們對奶粉的接受程度要遠超父輩們;
3. 城鎮化和跨區域務工現象的持續增長,導致越來越多的“母子分離”,由家里老人代為撫養孩子的情況愈發普遍,即使在最需要母乳的6個月內嬰兒期,我國達到了純母乳喂養的比例也只有30%。
這四種原因,基本都是長期的社會大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我國的奶粉市場規模還會繼續小規模擴容,即使疫情影響經濟水平和整體消費能力,奶粉行業受到的沖擊也很小,因為它實在是太剛需了。
此外,我國奶粉行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逆現象: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國產奶粉價格,反而比一二線城市的進口奶粉價格還要貴。
根本原因,是因為近些年的新生兒70%降生在3線及以下城市,增量市場也主要在3線及以下城市,而這個龐大的市場,本就不是外資品牌的目標市場。
下沉市場的年輕父母們,大多數小時候很少喝奶粉的,常常認為越貴的越好,出于愛子心切和補償心理(補償無法陪伴的愧疚、也補償自己的童年),溢價購買奶粉的意愿比一二線城市父母強烈。
再加上這部分市場價格上漲速度驚人,越買越貴,與一二線城市的外資品牌價位相當,這也能從另一方面解釋,為什么國產奶粉的份額占比越來越高。
總之,不管我們抱著怎樣的情感,不得不承認:
奶粉行業是一個優秀的消費品賽道,市場規模大、增速尚可,強剛需屬性,高端化趨勢明顯。
盡管產品同質化嚴重,但嚴格監管和強品牌效應導致進入壁壘很高,競爭不算太激烈,市場集中度在不斷提升;同時,溢價效應顯著,除了營銷費用外,不需要其他方面的重投資,利潤水平優秀。
06
尾聲
從企業的角度,把品牌做強、做好并沒有錯,只要你有錢,企業能持續發展。通過強營銷打響品牌,實現品牌溢價,無可厚非。
從投資的角度,追求利潤,也無從指責。
不過從更廣大國民的角度而言。還是希望中國奶粉,能夠回歸正常價格;寶爸寶媽們,能夠跳出“唯貴者論”的消費怪圈。
這可能需要一代人來改變。
全文完,感謝閱讀。
參考資料
[1] 聚焦當下 中國嬰幼兒奶粉的市場格局,馮啟,《乳品與人類》2014(06)
[2] “毒奶粉”事件對B公司的后續影響及戰略轉型,羅飛,《蘭州理工大學》2014(08)
[3] 生育政策拐點下嬰幼兒奶粉行業投資,蔡景賢,《西南交通大學》2016(03)
[4] 供給側改革下海外代購嬰幼兒奶粉的現狀,鄧麗,《北方經貿》2022(08)
[5] 國產嬰幼兒奶粉安全信任形成機制,曹亞楠,《乳品與人類》2022(03)
[6] 洋奶粉“侵華” 國內奶企需自強,毛麗冰,《經濟》2012(07)
[7] 守護“舌尖上的童年”,李晶,《中國市場監管報》2022(03)
[8] 國產奶業抓住“三孩”契機,許潔,《食品界》2021(07)
[9] 飛鶴品牌的建設與崛起之道,林木,《農經》2021(03)
[10] “三大行動”發布 國產嬰幼兒奶粉未來可期,張衛,《中國食品》2019(06)
?2月27日,普源精電(688337.SH)發布2024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總資產突破38.5億元,...
2月27日晚間,普源精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8337.SH,以下簡稱“普源精電”)發布2...
2月24日,信然空壓機成功中標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空壓機及管道安裝項目,助力國防基礎設施建設。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內科和急診醫學》雜志上的研究顯示,電子煙已成為美國最受歡迎和最有效的戒...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