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一個90后,把公司做到IPO了。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作者 | 老高
又一個90 后,把公司做到IPO 了。
投資家網獲悉,號稱“全球最大在線健身平臺”的Keep 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相關數據顯示,Keep 注冊用戶數突破1 億、平均月活超4000 萬。
一個在線健身APP ,7 年時間完成了8 輪融資,軟銀、騰訊、高瓴、GGV 紀源資本、高盛入局,全球有頭有臉的VC/PE 赫然在列。資本瘋狂追捧下,Keep 在IPO 前就收獲了20 億美元(約126 億元人民幣)估值。如若順利,這家公司也將成為“在線健身第一股”。
誰能想到,獨角獸Keep 即將IPO 背后,竟然是一個90 后減肥50 斤的故事。
一
在投資家網寫過的眾多80 后、90 后年輕一代創業把公司搞到獨角獸、IPO 的人群中,Keep創始人王寧算是比較“平凡”的一個,他不是名校畢業,沒有海歸背景。
這位1990 年出生的年輕人,別看現在是個文質彬彬的瘦小伙,早年卻是個缺乏運動的胖子。
缺乏運動或許跟他大學專業有關。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那幾年,王寧每天與電腦為伍,當其他同學都外出約妹子的時候,王寧還在屋子里敲代碼。
長期久坐讓他養了一身肥膘。胖子的世界里,運動向來是一種“只存在于理想中的美好”。沒有專業的訓練與長期的規劃,減肥猶如“空中樓閣”。
看著身邊同學一個個約著妹子,仿佛學業、愛情雙豐收。王寧坐不住了,大學即將迎來畢業那年,他決定狠下心來改變自己的未來,瘋狂運動,拼命讓自己瘦下來。
差不多用了3 個多月時間,王寧成功減肥50 斤,同學們都驚呆了。
同學們感到“離奇”的是,王寧減肥50 斤靠的只是運動,而非絕食。
自從他瘦了下來,女同學拋來崇拜的眼神,男同學則想從他身上討要“減肥竅門”。
那段過去不曾有過的“優越”經歷,讓王寧開始意識到,健身真的可以變成一門長久生意。
他突然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但健身本身,似乎又不是一次靠譜的創業。因為,關于該賽道里,參與者實在太多了,健身房就是最為常見的一類,此外,還有各種與減肥有關的運動、飲食、產品。
想在如此繁雜的賽道里,闖出一片天,簡直比登天還難。更關鍵的是,成本很高,開設下線門店一點都不容易,需要有大量資金投入,還不一定就能做起來。
想到此處,王寧開始琢磨自己擅長什么,如何用到實處。
“我會敲代碼。”
二
2014年,大學畢業的王寧,在電腦上敲出了一行改變人生命運的代碼。
緊接著,他用校園時代給別人搞網站賺來的外快,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名為卡路里科技的公司。
王寧想的很明白,最擅長的就是互聯網,于是他決定打造一個線上健身平臺。
由此,他加入到,剛大學畢業就去創業的90 后大軍。
不得不說,王寧選擇創業的時間點很及時,正趕上國內“雙創”大熱之年。
如果用今天視角看,2014 年,創業者但凡有個靠譜的BP 都很容易從VC/PE 手中拿走錢,那會的資本看到項目就跟“男女熱戀”一樣興奮。雖然,有不少如O2O 這樣的“偽風口”興起,可若把視角放回8 年前,哪個項目不是資本的寶貝與心頭好。
“雙創”大熱,給非名校非海歸的王寧創造了與“高逼格”資本談判的機會。
當然,資本可不是傻子,看到減肥市場呈現規模爆發趨勢“很有錢景”后,小試牛刀掏出300 萬元天使投資給了王寧。拿著投資人的錢,他搞出了一個名叫Keep 的APP 。
中文譯為“自由運動場”。
按著王寧給天使畫的餅,Keep 是個能覆蓋所有人群的健身平臺,“線下有限,線上無限。”
據說Keep 剛上線一周,就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關注,Keep 內容很新潮且操作簡單,想練哪個部位,都有對應的練法,跟線下枯燥乏味、多花錢的健身理念完全不同。
想想,不用跑健身房,在家就能有技術含量的減肥、健身事件多么開心的事,簡直是肥宅福音。每天坐在屋子里的互聯網從業者多是高收入的年輕人,王寧抓的便是這波增長。
2015 年之后,Keep 一下就在年輕人的健身圈子火了。
原因是,王寧把過去的貼吧、社區思維融入到小小的APP 里,所有的用戶都成了宣傳Keep 健身文化的一員,他們在社區里交流、探討,分享減肥、健身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痛點,把Keep 變成了與QQ 、微信類似的社交平臺,里面可挖掘的價值與空間,放大到無數倍。
王寧從一個岌岌無名的普通創業者,搖身一變成了健身圈里的“名角”。
伴隨而來的是,一輪輪的資本造富運動。
三
先想象一下,7 年8 輪融資是種什么樣的體驗?
即便是當今的硬科技創業者崛起的時代,他們在實驗室里饅頭苦干搞研發,也很難拿到如此多的融資輪次,或許越是簡單易懂的生意,越能吸引別人送錢吧。
Keep面前,融資如洪水般,一發不可收拾。企查查顯示,該公司2014 年創業至2021 年,共拿下8 輪融資,資本方甚是豪華,包括:軟銀、騰訊、高瓴、GGV 紀源資本、高盛、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等,把估值提到20 億美元,掀起一波“線上健身風暴”。
與之對應的是,Keep 用戶端數據的暴漲:注冊用戶數從2015 年的100 萬提升到2021 年的超1 億,增長了100 倍,平均月活超4000 萬。
左右資本,右手數據。
王寧在2018 年對Keep 的進行全方位商業化改造:一邊,搭建Keep 的自有品牌,推出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產品、食品,比如電子秤、跑步機等;一邊,推出會員訂制服務,只需要繳納一定的會員費,就可以獲取高階或專項的健身項目、課程。
他把Keep 商業化進程逐漸打造出閉環模式:有流量——吸引用戶注冊、拿到數據——社區活躍用戶——用戶想獲取價值就要購買會員或產品——為B 端供應商導流——B 端與Keep 合作——影響產業、資本——獲取收益、流量——吸引用戶注冊、拿到數據。
這并不是什么新鮮模式,互聯網巨頭平臺幾乎全是這么干的,只不過領域形態各有不同。
商業閉環,想,誰都會想,關鍵問題是,有沒有實現盈利。
招股書顯示,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前9 個月,Keep 實現收入分別為6.63 億元、11.07 億元、11.59 億元,毛利率41.1% 、45.1% 、42.6% 。營收增速放緩的Keep,一直在虧損,經調整后(未經審計)虧損凈額分別為3.66 億元、1.06 億元、6.95 億元,共虧損11.67 億元。
雖然,Keep 在招股書解釋稱,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前9 個月虧損,是由于公司優先考慮戰略路徑制定及商業模式優化,而非立即實現收支平衡。
但需要注意的是,營銷成本占據了Keep 的主要支出。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前9 個月,Keep 相應開支分別為2.96 億元、3.02 億元、8.18 億元。
客觀說明,Keep 依然沒有擺脫,平臺模式的燒錢“魔咒”:燒錢——規模——燒錢。
平臺模式的優勢是:如果達到足夠多的規模,主導市場,把用戶購買行為變成剛需,就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盈利;劣勢是:某一個環節出現瑕疵,都能讓自身走向崩潰。
四
2019 年左右,王寧曾嘗試推出一些可能破局的新業務,也導致外界對keep 的模式產生了質疑。破局失敗后,keep 迎來了一波大裁員,優化約10%-15% 。
互聯網行業裁員優化本不是什么問題。真正引發外界關注的是,一篇名為《Keep 的困頓與終局》的文章,一個自稱keep 前員工的人認為,“Keep 的核心矛盾在于業務增長瓶頸和變現渠道的模糊不清。”事后,王寧帶領團隊又做出了一些改變,試圖突圍虧損泥潭。
時間卻不等人。
規模化的前景的上升空間,只能靠錢來完成,沒有任何其它捷徑。也就是說,只有源源不斷獲取融資,才可能覆蓋規模化所遺留的疑難雜癥。
如果錢不到位,遭遇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這就是平臺模式永遠無法逃避的劣勢。
對于一家7 年8 輪融資、估值20 億美元的線上公司來說,上市成了唯一出路:一是,可以尋求新的融資,用新錢解決舊問題,慢慢做規模化覆蓋;二是,可以轉移風險。
至少,8 輪融資的投資方、Keep 持股管理層可以把風險轉移給二級市場。當然,這只是公司發展中需要選擇的一面,如果借助IPO 讓公司走向盈利,帶來的就不是風險而是驚喜。
不管怎么樣,只要公司一上市,王寧肯定是逆襲了,各路投資方手里再增一筆經典案例。
根據招股書披露,IPO 前,Keep 創始人團隊持股23.21% ,其中,王寧持股18.61% ;投資方GGV 紀源資本持股16.14% ,為最大外部機構股東,軟銀持股10.39% 。
若按Keep 投后估值計算,公司上市,王寧至少能獲得20 多億元的身價,90 后富豪。
遙想王寧大學期間,還是一個平凡的胖子,靠毅力和鍛煉技巧減肥50 斤,激發創業熱情,趕上“天時”,一路被資本追捧,不到10 年間,逆襲為富豪,也算是一個“奇跡”了。
王寧有“奇跡”,一路虧損的Keep 會有“奇跡”嗎?
4月16日消息,為提升智能體(AI Agent)與外部工具的配置效率,螞蟻智能體平臺—百寶箱推出了“...
在3月31日舉辦的中關村論壇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與應用論壇上,BrainCo強腦科技與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