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12月15日,由投資家網、深圳市國際投融資商會主辦的“2021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峰會暨中國風險投資年會”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開。
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整理 | 蘇年
2021年12月15日,由投資家網、深圳市國際投融資商會主辦的“2021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峰會暨中國風險投資年會”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開。本次峰會以“智者謀遠”為主題,深度剖析股權投資全新業態,并廣邀100+VC/PE、母基金投資大咖、100+政府單位、50+上市公司,500位投資及企業精英齊聚一堂,圍繞投資人、企業家、創業者等人群最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度交流與探討,助力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下午分會場一中,昆仲資本創始合伙人姚海波、創東方投資管理合伙人金昂生、東方富海合伙人宋萍萍、青松基金合伙人成妙綺、元禾厚望創始合伙人潘海東、創世伙伴資本合伙人梁宇,圍繞議題“錨定‘專精特新’大機遇”展開精彩的圓桌討論。
以下為圓桌討論實錄,經投資家網整理:
一
投資人眼中的“專精特新”是什么樣子的?
姚海波:各位下午好!我們這一場是討論“專精特新”大機遇,希望我們這部分可以做出精品。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一個月之前的今天是北交所開幕的日子,北交所提出“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概念,同時也有非常多企業獲得機會退出。我們今天重點探討“專精特新”在我們各位投資人看來有哪些特質、氣質,未來如何選項目。
接下來從我開始,給大家做自我介紹。我是昆仲資本創始合伙人姚海波,昆仲一直專注于投資技術創新的早期、成長期,尤其在AI、大數據、云服務上,這三個方向做了非常多的投資,包括像自動駕駛等垂直應用。在中美等不同資本市場上有過退出,也有不少大灣區的代表作,比如小鵬汽車等。我們整個投資組合里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專精特新”項目,謝謝大家!
金昂生:大家好!我是來自創東方投資合伙人金昂生,感謝主辦方的邀請,有機會跟大家交流。創東方是一家總部在深圳的全國性創投機構,我們主要的投資方向包括三塊:IT、先進制造硬科技以及健康醫療板塊。
我本人在產業做的時間比較長,在通信行業做了大概十年時間,在創東方投資負責的領域也主要是以科技類、制造類為主。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接觸和投的專精特新確實比較常見的,謝謝各位!
宋萍萍:我是來自深圳東方富海的合伙人宋萍萍,我們目前管理基金250多億,這幾年主要圍繞著戰略新興產業投資。我主管科創基金團隊,主要圍繞芯片、人工智能、產業互聯網為主的信息技術,以及生物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稍候跟大家分享我們對專精特新項目的一些投資心得。謝謝。
成妙綺: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青松基金的合伙人成妙綺,負責青松基金的高科技專項基金,我們主要關注人工智能、芯片以及高端制造方向,投資階段以天使期到A+輪為主。目前我們投資超過一年的項目里,有90%的項目拿到超過兩輪后續融資。同時,我們也是一個特別積極進取的基金,說兩個數字:
第一,我們已投的項目里,大概有40%是在項目種子期、團隊人數不超過10個人的時候投資的。
第二,我們整個投資決策的過程比較快的。我們大部分項目大概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完成內部全流程調查決策的過程。希望跟大家多合作。
潘海東:我是元禾厚望的潘海東,元禾厚望是元禾控股旗下專注于投成長期的基金,元禾控股資產規模1009億,元禾厚望不到40億規模,我們合伙人團隊基本上是理工男,我們專門投兩個領域:科技和新經濟。我以前是創業的,投資是新兵,我們其他幾個合伙深都是投資領域的“老司機”。過往投了很多企業,像阿里巴巴、字節跳動,芯片里我們投了很多,希望有機會跟大家多學習。
梁宇:大家好,我是創世伙伴資本的梁宇。我們基金總部在北京,在管基金50億人民幣左右,主要集中投在早期科技型企業,我們主要投資幾個軌道:一是無人化,二是數字醫療。在此過程中,我們在投的項目里遇到大量專精特新的企業,稍候跟大家好好分享,謝謝。
姚海波:非常有趣的現象,在座差不多一半以上嘉賓我都認識接近10年了,這說明科技投資本身就是長周期,并且有很多以專精特新為主的投資,因為很多專精特新的都是行業里的隱形冠軍,所以你需要長時間的挖掘和挖掘。
接下來開啟第一個話題。在各位眼中,您眼中的專精特新項目長什么樣?您的投資組合是否有覆蓋到?請每個人先談談,后面再單獨提問。
金昂生:占了位置上的便利。專精特新這個提法,我覺得是非常好的,而且是非常符合我們國家大的產業發展階段。大家知道我們中國改革開放前40年,我們形成了一個很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我們配套非常齊全的工業化體系。即使是這樣,我們的制造業、科技業這一塊還是經常有一些短板,所以國家在這個時間點提出推動專精特新這些企業的發展,我覺得是非常有高度的,也是一個全球性的戰略部署。
專精特新企業,我聽到這個詞第一個反應,大家猜猜我腦子里反應的是什么企業?20多年前,當時由于我工作的原因去日本跟一家企業合作,就是京瓷,他們是非常典型的屬于專精特新的企業,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早年的企業。從非常專、非常深的一點去打磨,最后成長起來。專精特新我最看重的企業的,首先是技術門檻,一定要有技術壁壘,團隊有技術研發能力。第一點,專精特新的需求端肯定是有某一個點,某一個需求端是比較強烈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后面的小巨人,其實專精特新跟小,我覺得不會劃等號,這也是我們選擇標的里非常關鍵的。
舉一類項目,就像專精特新里有一類項目,它的技術最后能成為平臺性的技術,這種企業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最優選的項目。像我們去年上市的企業金博股份,還有今年上市的幾米科技。這兩家企業都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金博股份是做碳材料,10年前我們投他的時候,他的應用面、應用點不像現在這么寬,當時看到這個團隊的技術研發能力和持續積累可能的價值,7000萬投進去,到現在市值超過300億。這個成長的過程蠻曲折的,沒那么容易,我們一路陪伴這個企業發展起來。到今天,因為他就是平臺性的技術,他的應用細分方向,這些面比較打開,市場規模也會起來。同樣的,幾米科技也是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隨著技術平臺化,目前的盈利規模、利潤規模、市值都是不錯的,超出我們預期。所以我有一個感想“專精特新不等于小”,謝謝。
姚海波:復議一下,今天在工信部披露接近5000家專精特新項目里,接近十分之一是上市公司,我同意昂生的說法,確實有一些公司是上市后獲得專精特新稱號,比如昆仲投資的先惠技術,專門為BBA(寶馬奔馳奧迪)及新造車做自動化生產線的公司,是非常細分,科技壁壘非常高的一個項目。接下來請宋總給我們說說你眼中的專精特新長什么樣?
宋萍萍:我覺得現在國家重點支持專精特新,對于民營的市場化股權投資機構是特別好的機會。東方富海股權投資15年,重點在投硬科技領域的投資,我們復盤我們投的500個項目,提出提高投資標準,強化投資。提高標準就是重點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沒有獨門絕技,能否解決“卡脖子”技術,有沒有創新和未來的高成長。圍繞這個為中心,我們投了一批符合專精特新特點的企業,得到很快的成長。以我們團隊主管的2018年成立的富海中小微基金為例,我們這個基金可投金額9億,投了40多個項目,60%投早中期的中小微項目,目前有4個項目是國家級專精特新,還有幾個省市的專精特新項目。我們2019年年底投資了深圳本土做存儲領域的龍頭企業佰維存儲,投資后企業發展很快,入選了2021信創產業獨角獸100強,也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今年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母又對他們進行了追加投資,收入、利潤也有比較好的增長。今年初我們投資了Gpu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上海沐曦,沐曦致力于提供滿足智能化社會巨大算力需要的高性能GPU芯片,為算力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家公司成立一年多,已經做了多輪融資,也引入了國調基金、中國互聯網基金等投資,大家知道GPU實現國產化是國家戰略,上海沐曦在行業的影響力及得到投資人追捧,得益于其頂配的全建制團隊,豐富的GPU量產經驗,完整的軟件生態能力,以及大量創新專利等優勢。
成妙綺:我覺得專精特新企業必須努力成為某一個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為什么這么說?專精特新首先要專,專是專注,只有專注才有專業,有專業才能有精細化、特色化以及新穎化。初創企業一開始就必須特別專注在某一個細分方向上,并且在這個細分方向上持續投入,具備技術上的領先性和先進性。
從市場上來看,所有專精特新項目必須爭取在市場上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以及一定的市場影響力,做不到市場上技術的一定優勢和影響力,這樣的企業很難稱為專精特新的項目。
另外,很多公司我們都會講它有第一曲線創新和第二曲線創新,每一個公司在用第一個曲線,利用專注和壓強原則站穩后,他要未雨綢繆尋找下一個創新機會,下一個爆發點。那么,企業的第二曲線在哪里?就我自己來看,對于所有專精特新企業,一開始要專注做精做小,做完后要心懷大海,腳踏實地。謝謝。
潘海東:我特別同意我師妹的說法。我覺得要說專精特新這個事,稍微跟北交所聯系起來。中國政府在打造多層次立體的資本體系,早期為了解決國資上市的問題,就是上交所。后來民營企業上市是中小板、創業板,后來內循環后,總體是“卡脖子”技術問題,就是科創板。下一步我們要構造整個產業鏈體系的專精特新企業,就是北交所。成總說一定是細分領域里的龍頭企業,前三名的,他一定在這個領域里排在前面,這才可以叫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是跟我們資本體系掛鉤的一個說法。
我們在北京,北京專精特新小巨人1500家,從國家層面上關于專精特新有5、6、7、8,在北京也有5、6、7、8的說法。5成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0%以上,6成企業年利潤7000萬以上,7成企業年收入1億以上,8成企業在全國領域里,是這個細分行業的龍頭。我們可以看出專精特新的特質。沿著這樣的路徑,舉例來說,我們基金投的安路信息是做FPGA的芯片企業,就是在特別垂直細分領域里的一個龍頭企業,在座不一定懂這個行業。國慶閱兵時有一個特別大的屏幕,如果沒有這個公司的芯片的話,他的視頻基本不流暢,很卡頓。所有5G基站里板子上都有FPGA的芯片,華為非常需要這個企業。當然,我們知道早期不存在中美對抗的問題時,華為本質上是瞧不起這個公司的。站在華為的角度,你又貴又不好,我為什么要用你?后來我們的形勢發生變化,這個企業發展非常快,我投進去的時候估值非常低。這家公司已經發不出工資了,我們合伙人私人給他們借了300萬,今年11月在科創板上市,市值3、4百億,我們在這個案子回報400倍。這跟我們的國運也是相關的,跟大家分享我們一定是看一個細分賽道的隱形冠軍。謝謝。
梁宇:特別同意前面各位前輩和同事們的看法。專精特新一定需要特別專注,我們在投早期的時候,可能和潘總看得不太一樣,那時候你可以看出誰是冠軍,我們早期很難看出來,我們一定要看這個團隊是否足夠研發人才儲備、研發投入,才能從這個賽道中殺出來。比如我們最開始投某企業的時候,他們在醫療領域進行心血管的突破,那時候是默默無聞的,你很難發現他將來能突破。經過我們評估后,他們在持續不斷大量的研發投入,在這個行業中有機會到最后在市場突出,現在快上市了。我們看到輿論對我們某很大的企業有討論,研發夠不夠?另外我們投無人化、無人車的過程中,雷達一定是“卡脖子”的,過去依賴進口,現在國內有沒有企業可以脫穎而出,一旦做出來,市場是非常巨大的。這種小巨人,我同意各位的看法,看上去是小巨人,將來會成長為偉大的上市公司。謝謝。
姚海波:還是蠻特別,我們在座的是非常早期的,比如成妙綺從投人開始,梁宇從投早期團隊開始,像宋總、金總,他們會看到相對明確的行業龍頭再出手。大家對專精特新的定義不太一樣,干脆接梁宇的話題提問成總,在你們投資的階段,很多時候是第一輪投資人甚至是種子的時候,怎么看待他們未來到底具備哪些潛質具備專精特新的潛能,請分析一下。
成妙綺: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因為青松基金最大的特色是萬小時行研、穩準狠投資,我們看任何賽道首先做行業研究。比如現在快到年底,我們在做一年的行業總結,為明年整個投資做好規劃。這意味著可能我們會定期每年、每半年、每個月相應地針對賽道提前布局規劃和復盤。規劃好后,就有按圖索驥的過程,按照我們選定的大方向,在大方向里找哪些機會是最好的機會,先找到機會,這是篩選行業的過程。
然后在早期階段,只能對團隊做評價,我們會看幾方面:一方面是CEO這個人本身的綜合能力,我們自己有一個比較實用的模型來對CEO做評估,不僅看他當前的能力和個性特征,我們更看重他未來的潛力和增長速度。另外,也看看這個團隊其他團隊成員和現有技術能力等,是否能支撐這個公司在未來3到5年快速成長和迭代,推出好的產品。這是我們一點經驗,早期投資的競爭蠻激烈的,我們覺得壓力蠻大的。
姚海波:昨天晚上我們幾位一起商議今天的話題時,大家一致有一個共同觀點:就是太卷了,在座不管做早期、中期還是后期,在這么“卷”的前提之下,仍然很多公司得以上市。我想知道你們當年看待這一類企業時,更看重創始人市場化能力還是技術創新的能力,不知道你看重哪一個氣質?
金昂生:專精特新企業,我們10年前投的,當時非常早,也是虧損期。其實當時是沒有選擇的,就是看中他的技術,第一個是技術科研團隊,有中南大學的底子。還有一個是競爭格局,在這樣細分板塊里,細分應用方向里,做的團隊很少,這也是在早期你要發現有專精特新特質的標的,我覺得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維度。就是看競爭格局,如果這個技術的方向已經有很多廠家做,投早期項目這一塊面臨的競爭壓力是蠻大的。對于偏技術還是偏市場,對于早期項目來說,有時候沒有太大的選擇。謝謝。
姚海波:繼續追問。如果是投早期,并且是看技術是不是有很大的核心競爭力或者潛力,往往這種時候,這個技術并不是成熟的技術,甚至是非常前沿,很難找到這個市場在哪兒,應用落地在何處,包括這個技術是不是未來的趨勢,甚至可能賭錯了。在那個階段如何做研究說這個技術就是未來的趨勢?請海東兄回答,前面你談到GPU、芯片這些事,怎么判斷他會成為現在的技術龍頭?
潘海東:這個問題特別好。我剛才談過我們合伙人團隊基本上是理工男,我們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粗暴。如果是特別早期的,我們一般跑到公司問一下公司的人員結構就基本知道了。你是創始人,尤其是核心創始人是什么背景,理工男就是清華、北大、斯坦福等。接著看團隊,早期十幾個人,大多數是研發人員,我們可以接著聊。稍微規模大一點,我們還是看人員結構,他的產品、技術、人員特別多,基本就在我們的范圍里,專精特新小巨人把企業分為兩類:一是創新產業升級模式,二是模式創新。如果從AI的角度,我們純粹說人工智能,早期這班企業,6、7年前基本上是技術創新的企業,那時候很多基礎的東西、算法還沒被搞起來。現在很多AI企業已經是模式創新企業,已經有成熟AI基礎技術,應用在公安、安防、智慧城市、銀行里,對我們來說比較容易判斷。這是我們在判斷專精特新層面上,我們自己的一個比較簡單直接的判斷,我自己是沖在一線的,所以剛才姚總說你是技術還是市場?我是沖在第一線,我自己在做抖音,我真的就是市場看一下技術創新是怎么樣,我們自己也投了字節跳動,但是我沒有從字節跳動拿一分錢流量,他們還是算法驅動的,就是平等,要靠你好好把握市場,去看同志們喜歡看什么樣的東西,我覺得真的挺好。
姚海波:我覺得剛才我挖了一個坑,坑越挖越大,我也回答一下。確實在非常多以技術驅動的創新型公司,早期投資的判斷是巨大的挑戰。昆仲的方法是,先把把創始人預測未來3-4個市場應用的客戶,跟這個CEO拉到一起頭腦風暴。比如我們投資的一家距離這里不遠的做3D視覺芯片的公司,當年三位斯坦福博士畢業回來后說這個芯片將來會用在激光雷達和手機,我把國內最優秀的激光雷達的客戶跟他拉了一個群;把深圳最優秀的手機供應鏈廠商,我也會驗證一下。第二,團隊過去是否在學界有一定的沉淀,比如在Nature發表過以他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彼時我們會借助更多大學研究機構的力量,我們會找到這個領域最頂級的專家,請他給我們打個電話來驗證。以上兩種方法都特別適合早期革命性創新項目的判斷。
二
專精特新企業的退出渠道在哪里?
姚海波:前面談到出資,這一節我們談退出。最近北交所退出渠道包括專精特新的項目,現在還有很多從精選層轉過來的項目。這些項目將來在北交所有哪些退出的機會,或者各自可以舉一個您即將在北交所或者相關領域退出的項目案例,對比一下,說不準可以反向驗證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退出渠道。當然,也有可能答案是否定的,希望聽聽各位機構的觀點,從梁總開始。
梁宇:謝謝。北交所是個好消息,打開的時候給我們看到市場盤子不會快速長大,到很大平臺的企業,他給了很好的退出機制。而且北交所本身是篩選器,他上市的標準本身就是要求專精特新企業,剛好這兩個是高度吻合的。現在因為基金運行到第四年,剛剛進入退出期,還沒有直接在北交所掛牌的。現在我們看到有一些在那邊走了,從退出的角度來說,我們非常歡迎。我剛剛在下面聽上一場論壇的討論,退出是非常重要的話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這是以前大家在市場上不太能關注到的,或者不太做PR在專業的關鍵環節中,特別專業的企業,給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潘海東:我覺得北交所肯定是特別好的事情,因為在中國哪里有退出,哪里就有投資。反過來看肯定是這樣的,北交所現在是五套標準,基本給你預設了。這件事有很好的基礎,在全國各地以及工信部都有專精特新的評選辦公室,如果真正做投資的,在座同志們不需要做太多工作,把名單翻一番,找幾個LP就可以投資了,很簡單。未來可能就把整個投資生態改了,未來可能我對面的工廠人家就在北交所上市了,看看工廠是不是一天三班倒,其實很容易做競調的,我們要做多層次立體普惠,這是老百姓非常好的事情。
當然,從我們專業機構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是特別關注北交所還是科創,我們本質上還是要看你的企業是不是擁有核心技術你是不是對這個社會在某些起到很好的改善或提升作用,這是根本。所以回過頭來你在哪里上只是估值體系的問題。
成妙綺:北交所設立的目的本來是為了支撐專精特新企業,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更好的資本市場退出和流動性,所以我相信北交所的設立對整個專精特新企業前面一級市場的融資,以及后面二級市場的退出都是極大的利好。
在這一塊,我們可以參考美國納斯達克,納斯達克是1975年開始統一了納斯達克的上市制度。在那之后,納斯達克成為硅谷創新原動力之一,源源不斷為高科技企業提供二級市場上市退出的渠道,因為有二級市場順暢的退出,所以美國硅谷的投資繁榮昌盛,形成良性閉環。
北交所的設立很有可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是特別好的一方面。但是我們做投資都要看兩面性,我們也要看到:北交所和三板總體來說流動性比較弱,這種情況之下,北交所是否足以支撐它原本被賦予的戰略期望?這是個值得擔心的問題。不管怎樣,對投資機構來說,只要有二級市場的退出,對我們來說就是利好。現在北交所設立,我們投的企業里有,已經有企業計劃在北交所上市,預計時間是明年掛牌,然后轉到上交所。我們也是很歡迎北交所的推出,希望能有更多的退出機會。
宋萍萍:北交所的定位和科創板、創業板有一定的差異化,對收入、利潤規模還沒有比較大規模的專精特新企業,北交所給他們提供了更快Ipo的機會,有助于創新高科技企業的快速融資及發展。雖然科創板容許虧損的企業上市,但除了生物創新藥或者解決“卡脖子”芯片技術的項目外,虧損的企業申請Ipo的難度是相當高的。我們投資的兩個醫療檢測的企業,他們在相關的細分領域里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領先水平,收入、利潤規模與科創板、創業板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現在非常明確的意向準備先到北交所,我們覺得也是不錯的選擇。對北交所的發展,我認為要特別注意總結新三板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雖然收入、利潤門檻有所降低,但對如何篩選真正具有創新型的高成長的企業其實提出了更高要求,最終上市企業盈利能力、投資人賺錢才是硬道理。
金昂生:我補充一點,前面幾位說了很多我認同的,我們很看好北交所的長期發展。有一點就是流動性,或者北交所目前的投資人引薦這一塊,我們覺得需要加大力度。目前個人投資人、機構投資人,北交所快板后批了8只公募基金,現在在二級市場,北交所這一塊有可能最大的瓶頸是自己端,現在二級市場里流動性結構性分化是非常突出的,在創業板、主板和科創板都有這個現象。在北交所本來是投資人資金散的情況下,就會加劇流動性、交易量結構性分化。這可能是我們期待北交所能加快投資人的引入的步伐。
姚海波:我總結一下,今天我們達成了一部分的共識。如果在座有創業者,你可能就會成為七年之后400億的專精特新公司,當然,也有可能成為三年就估值成長10倍甚至是四年后有近百倍退出的專精特新的公司。同時,我們也對北交所的出現,大家認為是非常好的解決流動性的趨勢。最后我們認為還是需要有更多退出的渠道,不一定是北交所,未來南方是不是有南交所?我希望我們這些做早期投資的投資人,在投資路上發現更多專精特新,有更多樣化資本市場的退出渠道。謝謝大家!
民航充分利用國家空域改革成果,研究制定專項實施方案,著力夯實低空安全管控基礎,推進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
近日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的2025北京圖書訂貨會9日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朝陽館)開...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