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歷過去一年股價的大幅度上漲后,百度在港股發出招股書引起廣泛關注。
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
在經歷過去一年股價的大幅度上漲后,百度在港股發出招股書引起廣泛關注。
顯然,這次百度“回來”,身上所帶的絕不再是過去那種資本市場定位,回港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次全新的企業價值重估機會——雖然百度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并未中斷,但站在資本市場的角度看,是時候有一個新的“百度”了。
而這個新,毫無疑問體現在AI加速落地后,百度這家企業藉由AI所獲得全新發展動能以及更充分的資本想象空間。
越是在一個大小企業紛紛標榜AI的年代,能夠真正把AI落到實處,產生商業價值以及行業影響力,就越顯得彌足珍貴。大熱的“國內AI第一股”概念不僅是資本市場對百度的贊許,也表達了在平臺與生態力量下推進AI落地所能帶來的領先優勢。
而這一切,要從百度的“改變”開始說起。
AI落地加速后,百度的兩個“改變”
在AI加速落地的過程中,百度呈現出全新的資本形象,表現為兩大“改變”。
首先,是可預期的營收結構長期改變。
在2020 Q3財報中,百度首次披露核心非在線廣告收入(包括AI+云),彼時,百度在財報中稱“得益于智能云業務收入攀升”,這塊收入在季度實現了29億元的成績,同比增長14%;
而到了上個月發布的2020 Q4財報中,百度透露非廣告收入已經達42億元,同比增長達到了52%。
可以看到,百度的營收總盤子在不斷擴大,連續四個季度超市場預期,與此同時,與AI相關的非廣告收入實現了更快速地增長。
在一個總體增長的營收盤面中某部分業務增長更快,這會形成典型的企業第二增長曲線現象,如果該部分業務恰好符合市場長期需要,這就意味著營收結構在向著有利的方向轉變,同時不以犧牲舊有業務的成長性為代價。
更重要的是,這種改變是長期性的,形成了可見的趨勢,在AI通過智能云業務等加速落地后,資本眼中百度正在營收上擺脫那個“舊百度”,這也為回歸港股創造了絕佳的契機。
然后,是資本認知的根本性改變。
過去一年時間,百度股價經歷翻倍式的大幅度增長,按照資本市場的“技術語言”,是所謂的“低估值向上修復”,市場對百度AI業務的預期發生改變。
而其直接動因在于營收數據的優良表現,在2020 Q3財報發布后,為百度AI業務現單獨估值的券商數量明顯增加,例如為智能云業務估值的券商由3家上升至14家;到Q4財報發布前,有女版巴菲特之稱的凱瑟琳·伍德救已經持續買入百度股票,并在2021年多次加倉。
可以說,不斷改變的營收結構促使華爾街改變百度估值公式,AI價值被重視,百度價值被重估,價值投資網站Guru Focus甚至直言不諱百度“在2021年將會利用其強大的技術基因及打造的行業壁壘,在目前最為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領域取得突破”。
我們看到,過去百度一直通過各種手段試圖掃除盤亙頭頂的“賣廣告公司”的刻板印象,而當AI加速落地,并最終反映到營收數據和營收結構上時,資本才真正轉過頭來認真審視,并驚呼這是個被低估的優質標的,可見實打實的AI落地能力才是促使新的資本認知形成的根本支撐。
事實上,從國際科技巨頭的轉變來看,這種現象同樣發生過。例如,當初微軟在PC操作系統之外開辟云計算業務后,外界對微軟掉隊的質疑迅速消散,資本對微軟這家企業進行了全面價值重估,2016年前后,微軟股價迎來爆發;另外一個巨頭亞馬遜亦是如此,遠超萬億美元的市值,與亞馬遜全球領先的云計算業務轉型有直接的關系。
未來,資本市場行情可能瞬息萬變,但是對于百度的基本估值框架與投資者認知已逐步形成。
不只有商業價值實現, 關于“AI落地”這件事百度還有三個注解
AI落地帶來商業價值造成營收結構的變化,繼而引發資本市場的價值重估,這是一個已經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
但是,這不代表僅僅可以用“商業價值實現”就能說明百度AI落地的一切,它只是一種結果,在這種結果背后還有百度為AI落地建立的三個體系化的注解,它們讓雄心勃勃的百度回歸港股更有“基本面”上的底氣。
1、過去有名:前期積累徹底扭轉業界認知
AI落地的前提是技術經過了充分的積累,已經走出實驗室可以創造現實價值。
對AI企業而言,這其中有個博弈:積累的時間越長,AI釋放的價值越顯著,但是企業承受的壓力也越大。
這個時間,百度選擇了超出一般企業承受能力的“10年”。
自2010年進軍人工智能后,百度的總營收已經增長了14倍,但是,其研發費用卻增長了超過25倍,到2020年,百度核心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例達21.4%,研發投入強度位于中國大型科技互聯網公司前列。
其結果,是百度已連續三年在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方面蟬聯中國第一,AI開放平臺匯聚開發者數量達265萬,成為中國領先的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此外百度還在積極布局量子計算、生命科學等前沿基礎研究。
這些,當然成為百度AI落地的技術能力支撐。
但是,一個必須關注的事實是,盡管我們常常稱百度過去長期的技術積累是處于“隱忍期”,大量投入而少有商業回報,而事實上,這段時間不能說沒有“商業貢獻”,長期的技術形象樹立,讓百度AI一旦落地就會產生更值得信賴的市場認知,而這是贏得客戶選擇的重要參考標準。
2、現在有實:第二增長引擎深溝固壘
AI落地帶來商業價值,進而推動營收數字增長,但營收≠基本面——業務究竟做得怎么樣,有規模化發展、體系化構成、競爭壁壘等一系列參考因素,這些某種程度上同樣是考驗AI落地的“標準”。
在百度2020全年及Q4財報中,承載百度AI的智能云被明確定義為“中長期增長第二曲線”,官方公布其季度營收同比增長高達67%,年化收入約130億元,這是AI落地的規模化表現;
借助百度云,百度大腦能力通過開放,已經對外應用于互聯網、工業、農業、金融、城市、醫療、能源、教育等諸多行業,實現多行業的全面滲透,不存在單一場景的結構性風險,這是AI落地的體系化表現;
2020年年底IDC的《中國人工智能云服務市場研究報告(2020H1)》報告中,百度智能云市場份額排名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第一,加上過去10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商業層面的市場相對優勢已經形成,護城河既寬且深,這是AI落地的競爭壁壘建立的表現……
可以發現,經過多年經營,百度現在的AI落地絕非只有可觀的營收數字,第二增長引擎已經具備了閉環的要素集。
3、未來有續:機制優勢與市場突圍實現長期協同
擁有了當下的基本面后,考驗企業的是它是否有讓AI落地可以持續進行下去的某種機制化能力,用官話說,即所謂“長效機制”。
事實上,如果單獨來看,在智能云這個領域,微軟、亞馬遜在體量上都十分龐大,而在AI技術層面,谷歌、facebook則處在全球領先位置;如果非要比較,百度未必有勝算。
但是,當云與AI充分融合推動AI落地及云計算快速發展,百度的云智一體就占據了獨特的優勢,通過這種獨創的“機制”,百度AI在業內率先打通了一條讓技術可以源源不斷輸入到產業創造現實價值的協同化通路。
可以看到,在已有的“基本面”之上,百度AI落地通過這個機制不斷滾動向前,簽署“大單”是典型表現,最近的,就有百度與華能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要“共同推動數字經濟和能源電力產業深度融合”,以及百度與成都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要“共同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標桿”。
此外,百度在底層硬件方面也有了快速進展,近期與TCL合作后,主要面向智能語音的鴻鵠芯片實現了量產。
不光如此,百度與既有合作伙伴的合作也持續深化,例如最近就中標了浦發銀行一個AI能力建設項目。
在全球范圍內,都看到中國AI落地速度明顯占據優勢,但中國的云計算與AI技術與歐美只是并駕齊驅的關系,這背后可能仰仗的就是云智一體這種獨特的機制做法,它讓AI落地不僅有當下的基本面,更有未來的領先優勢。
平臺化、生態化的能量, 才能成就“國內AI第一股”?
分析了百度本身如何以AI落地獲得市場認可,回到資本市場,橫向來看,在眾多AI企業(有些已經上市)中,為什么只有百度被認為是“國內AI第一股”?
現在來看,這個概念絕對炒作,它之所以現在才出現并被放到了百度的頭上,與百度加速AI落地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唯一具備平臺化、生態化能量有直接關系。
無論是技術沉淀與積累,還是現有市場基本面,亦或是面向未來的長效機制,百度在推進AI落地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其他單打獨斗的AI企業難以企及的平臺化、生態化的體系——有成熟的合作伙伴,有不斷貢獻技術創新的開發者,有穩定且不斷擴大的客戶群體,有面向AI領域的長期影響力……
這些意味著百度在AI這件事上更具長遠發展性,能夠從行業角度去正在代表AI磅礴的未來,而不太可能曇花一現,也不會是某些AI企業只有概念下吹起的泡沫就趕著去上市融資。
退一步說,即便從AI發展短期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來說,具有MEG這個現金牛事業部的百度,在技術信仰下也更有能力持續加大投入,推動AI業務走得更遠、更穩。
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次能夠真正代表AI領域前行,并已經在AI落地方面取得體系化建設成果的百度,獲得“國內AI第一股”的普遍預期也并不意外了。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北京時間11月21日,百度發布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三季度營收達344.47億元,歸屬于百度的凈利潤...
10月17日,APUS出席百度世界大會2023。會上,百度公布了靈境矩陣業務進展,APUS作為靈境矩...
2025年3月19日,2025房地產TOP500測評成果發布會暨房地產企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盛大舉辦...
3月21日上午,維昇藥業,股票代碼2561.HK,以每股定價68.80港元,正式登陸港交所掛牌上市,...
3月19日,騰訊(00700.HK)發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指出,2024年全年方面...
在3月20日的華為Pura先鋒盛典上,華為PuraX驚艷亮相:以獨特的16:10闊型屏設計打破傳統折...
TCL科技并購LGD廣州項目的交易于去年8月初次官宣,交易金額上百億,是近年來最大的面板行業并購案例...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