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幾年芯片并不被認為是好生意,直到2019年5月,華為被美國制裁,國內芯片供應商在芯片產業鏈中覆蓋不夠全面、以及技術面臨“卡脖子”的問題被推到臺前。
前幾年芯片并不被認為是好生意,直到2019年5月,華為被美國制裁,國內芯片供應商在芯片產業鏈中覆蓋不夠全面、以及技術面臨“卡脖子”的問題被推到臺前。
投資人和創業者開始嗅到中國芯片的投資機會,隨著科創板、注冊制的推出,硬科技成為2020年最熱的投資賽道。短短兩年,中國投資機構對芯片等硬科技的看法經歷了從“不看好”到“非常看好”兩個極端之間的轉換。
“硬科技”的概念最早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米磊博士提出,他認為中國沒有芯片、沒有核心技術終將難以長遠地發展,未來的三十年,唯有發展科技創新、儲備技術方能持續跟進甚至引領光電產業的發展,才能不被“一劍封喉”。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聯席 CEO 李 浩
米磊在中科院西光所的支持下,聯手“專注科技成果轉化”的曹慧濤、“投資老兵”李浩成立中科創星,扎根產業,深耕硬科技領域投資,終于等到現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其他機構正爭相進入硬科技投資賽道的時候,中科創星已經先后投資孵化了308家硬科技企業,其中半導體投了90余家,人工智能投了60余家,在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數量在全國排前三。他們在帶領中科創星成就自身品牌價值的同時,也為LP們帶來了豐厚回報。
近日,“北京硬科技二期基金”在北京正式啟動,基金總規模15億元,得到了中國技術交易所、實創集團、寧波銀行北京分行、中信銀行北京分行等LP的支持。
截至目前,中科創星資金管理規模已達53億,旗下管理西科天使一期、西科天使二期、西科天使三期、西科天使四期、大數據孵化基金、大數據產業基金、西安中科成長基金、陜西光電子集成基金、北京硬科技基金、北京中科創星硬科技二期基金等數支已經運行的基金。
其投資領域覆蓋光電芯片及光學領域、人工智能及信息技術、生物醫療、先進制造、商業航天等,已形成光電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中科宇航、長光衛星、馭勢科技、啟爾機電等都是中科創星投資的明星項目。
此次成功募資,可以看出LP們對于中科創星深耕硬科技賽道并取得成果的認可。作為一家早期投資機構,其早期募資的的過程并不容易。
投資孵化硬科技企業項目必須要面臨一些現實問題,比如在起步發展的5—10年間,投入和回報率成反比,甚至還要經歷虧損。談及首支基金的募集,李浩坦言,“還是有些困難的”。由于當時市場環境等因素,很少有人愿意為一個重資產、重科技、重人力、回報周期長、來錢慢的產業買單。
為了盡快募資孵化項目,李浩和團隊尋求不少社會傳統企業資金的支持,但合作的過程并不順利。
在復盤的過程中,“不是誰的錢都能拿的”,李浩及團隊得出一個結論,“原因有兩點,一是商業化和科學研究都有自己的規則,當雙方對技術預期、產業周期等產生認知偏差的時候,合作起來不順暢;其次,讓沒有真正理解硬科技的人主管從科研院所出來的團隊,他們不具備承接這些科研成果的知識和能力,即‘道不同不相為謀’”。
在后續選擇合作LP的過程中,中科創星更傾向于和機構化LP合作。雖然2020年受疫情影響,讓資本寒冬雪上加霜,很多LP都在觀望。在這種環境下,中科創星順利募資,也說明他們經歷住了時間的檢驗。
中科創星自成立以來,在選擇投資標的的時候,就專注于投向具有成長潛力、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初創期的企業。其投資邏輯和策略非常清晰,“做中科院最好科技項目的轉化和孵化,投資關乎國家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
從中科院走出來的項目,從前期獲批科研經費時就基本完成了項目可行性調研,它們是在經費支持下再投入大量時間、資源、人力孵化出的成熟的科研成果。中科創星投資他們,實際是搭建了一個從科研成熟到產業化過程的“橋梁”,讓高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出來。這不僅大大降低了試錯成本,還提高了成活率。
這其中,強大的投后管理能力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要有強大的投后,否則根本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李浩對投資家表示。
不同投資機構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樣的,經過調研分析,由于中科創星所投的項目都是科研人員創業的,他們可能會面臨一些共性的問題。
中科創星有著強大的投后團隊,規模達120人,對于創業初期的科技人員,中科創星會提供很多有特色的服務彌補科研人員創業的劣勢,通過不同方式幫助創業者把公司從0到1做起來,隨后,在企業壯大過程中,幫助企業融入市場經濟,完成退出,再去孵化新的企業。
比如會組建專門的團隊,研究國家政策,幫助企業項目爭取資金和支持。與此同時,做創業培訓,內容涉及股權投融資、企業文化及人才梯隊搭建等,每年約培訓5000多人次。李浩對投資家表示,“股權分配也是一種藝術”。
作為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李浩認為,“早期投資機構證明自己的唯一路徑就是被投項目的成長,我們扮演的角色就是聯合創始人,中科創星和創業項目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中科創星在做的事情就是用投資這種方法,幫助更多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李浩對投資家表示,“這也是創辦中科創星的初衷”。
曾經有位登月工程技術研究的老科學家找到他,希望李浩可以將他們畢生研究的光譜儀技術產業化。他想讓該技術真正服務于社會,比如將其應用于檢測豬、牛肉里的重金屬含量是否超標,蔬菜里的農藥殘留情況等場景。“只有技術真正產業化,不斷創造價值,才會促進科研技術的進步”,老科學家對李浩講到。
同樣打動李浩的,還來自于一位創業者。在他的創業項目進展不錯的時候,一個上市公司出價3億想要收購他們。拿到錢后,他準備回研究所建一個自己說了算的實驗室,就按自己認為對的方向研究。
這都給了李浩極大的震撼,在他們身上,他看到了科研人員對技術研究的虔誠之心。他意識到,想要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就不能完全追隨潮流,要逆勢而行。
投資的本質就是資金的配置,靜下心來的李浩開始思考,“未來,國家會把更多的錢從虛擬經濟轉移到實體經濟的建設中,科技型企業是實體經濟金字塔的塔尖,而中科院的科研人員是塔尖技術的創造者。中科創星就是要通過投資,幫助我國科研人員的項目進行商業價值轉化,進而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但硬科技投資不是說說就可以的,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董事長劉克峰認為,“硬科技需要坐‘冷板凳’才能攻克,在成果轉化過程中要邁過‘死亡谷’,不管是母基金還是創投資本,要做耐心資本,陪硬科技一起走”。
“硬科技早期投資的考驗在于專業和耐心,專業度體現在需要對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雙重判斷,同時更需要在經營管理層面為科技企業賦能”,李浩對投資家表示,“而耐心的考驗,則是由科技創新的‘指數型增長’規律導致的,硬科技企業前期投入大、增長慢,突破成長節點后則會迅速成長,耐心資本尤為重”。
李浩是一個極其相信純粹力量的投資人,他沒有想過如何把一個科研工作者變成企業家,但經過了多年的摸爬滾打,他知道創業者創業路上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幫助他們少犯一些錯誤。在他看來,“少犯一些錯,就離成功近了一步”。
談及未來,中科創星希望成為科技創業者的首選合作伙伴。到2050年前,能夠為國家培養和孕育1000家硬科技冠軍企業,陪伴他們成長。
心有雄獅,終現雄獅!相信中科創星會不忘初心,繼續保持專注,持續加碼硬科技領域,“找到”和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
6月5日,《中國國家地理》與寧德時代在北京聯合發布首批《“零碳”目的地·先鋒榜單》,基于以“系統性減...
從奶茶袋變身飯盒包、咖啡渣養花除異味,到舊機置換新耳機、捐贈舊衣傳遞溫情、二手市場“淘金”尋寶……越...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
珂睿科技完成“Pre-B輪”融資,數千萬資金注入制造領域
南方元生物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推動止血技術產業化
云荒新材獲毅達資本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
磐動電氣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藍圖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