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所有人來說,2020無疑是難捱的一年。
對所有人來說,2020無疑是難捱的一年。
COVID-19 席卷全球,多國醫院人滿為患,即便是一些發達國家,也由于初期的疏忽大意而面臨醫療資源擠兌下的高病死率困擾,各國不得不通過封城和嚴格的出行控制、社交隔離來控制疫情,呼吸機、熔噴布的物資線正在緊繃。
當第一戰場的醫生病人和病毒激戰正酣的時候。作為第二戰場的經濟體也傳來緊迫的求助音訊。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日前在華爾街郵報撰文,認為「從蔓延速度和全球范圍來看,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收縮是史上前所未見的... 人類正站在劃時代的歷史節點」。
當經濟陷入冬眠,最受影響的是它的末端組織——中小企業會逐漸壞死,而壞死率超過一定的閾值,經濟有機體就會因此受到長期性破壞。
實體經濟不景氣,依附于經濟體上的銀行業表現自然也不樂觀。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凈利潤平均下降9.4%。尤其是深耕香港發展的匯豐銀行,受疫情以及文件泄密事件影響,利潤大幅下滑,股價也出現了腰斬。
作為A股上有名的大藍籌,平安在今年的煩心事還不止這些。2020年,其代理人人數也出現大幅下滑,甚至一度被投資人質疑是公司裁員。
投資失利加上代理人離職,直接拖累了第一大股東中國平安的股價表現。今年以來,中國平安的股價表現大幅跑輸指數。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禁要問,平安究竟怎么了?而作為投資人,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撥開紛繁錯綜的消息,去探尋平安真正的價值。原因很簡單,正如華爾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說:"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但長期是一臺稱重機。"
其實,最近一個月,前期被錯殺的金融、地產龍頭股都開始快速上漲。例如,萬科、招行、平安等龍頭公司的股價,都已經漲幅超過兩位數,而前期被炒作的醫藥、消費則整體出現調整。這背后也體現龍頭企業在市場波動中的穩定性。
01短期“投資失利”,難撼平安長期價值
現在被尊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巴菲特,曾斥資大筆買入華盛頓郵報,之后幾年股價不漲反跌,但這位老人越跌越買,最終的結果是賺了幾十倍。
從這個小小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短期的股價,并不一定會跟著價值走,投資也絕非簡單的事。
今年來,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承壓,國內雖然是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但企業還是受到了增速放緩的影響。
而銀行放貸的生意,普遍則受到了經濟增速下滑的沖擊。例如,中國平安投資的匯豐控股就遭遇了業績和股價雙雙“滑鐵盧”。2020年匯豐控股利潤和股價均出現腰斬,而平安投資匯豐控股的賬面浮虧有人說300億元、有人說400億元,具體數據我們現在已經沒辦法確認。
投資的企業出現危機,母公司平安的股價自然也受到了不利影響。但要真正搞清楚,匯豐控股股價下跌對平安的影響,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平安這筆投資是浮虧,還是永久性虧損。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導致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增速承壓,銀行放出去的貸款壞賬出現攀升。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大型商業銀行1、2、3季度壞賬率分別為1.39%、1.45%、1.5%,加之銀行業十多倍的經營杠桿,會放大經營結果的緣故,股價在疫情中受到的沖擊就會很大。
例如,國內的工商、建設等國有大行,股價從高點到低點在港股普遍跌去了30%,而大洋彼岸的明星銀行——富國銀行股價則跌去了超過50%。
但長期來看,疫情影響的銀行業績經營惡化只是短期事件,并不會影響銀行股的長期價值。要知道,即使放在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銀行、富國銀行普遍跌去了80%。按當時的股價,到現在也基本都翻了好幾倍。而隨著疫情逐漸結束,匯豐的經營重回正軌是大概率事件。
從這個角度上說,很多人對中國平安在匯豐銀行上“投資失利”的論斷,還為時尚早。更何況,平安也能借著這個時點,通過增持攤薄買入成本。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信息顯示,9月23日中國平安再次耗資3億增持匯豐。此次抄底的匯豐股票,到11月18日股價收盤,平安賬面盈利已經約30%。
事實上,這筆投資最后具體的結果,我們也不用太多擔心。因為從過去看,平安在投資上的表現也都還可以。無論是自己孵化的平安好醫生、陸金所等獨角獸,還是二級市場投資的云南白藥、長江電力,也都算得上是平安投資的代表作了。
02代理人減少背后,平安“減量增質”
如果只說投資失利,最多只會讓平安某一年的利潤增速放緩,而代理人數量大幅減少,則可能會傷到公司的根基。
“近12萬代理人離開,平安發生了什么”,是最近媒體上比較熱的一篇文章,單看標題確實值得警惕,畢竟險企的核心就是代理人。投資的項目滑鐵盧也就算了,就連員工都“跑路”了,平安真的出問題了嗎?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平安的代理人數量下跌是客觀事實。從2020年平安的中報數據看,公司壽險月均代理人數量為110.8萬人,較2019年中報的123.5萬人,月均代理人數量同比下跌了12.7萬人。
而且,這也不是平安代理人數量第一次下滑。2019年公司壽險月均代理人數量為132萬人,較2018年的120萬人,月均代理人數量同比下滑了12萬人。
不過,需要搞清楚的是,為什么平安的代理人數量在下滑。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你要了解近幾年壽險轉型的事情。
過去,絕大部分壽險產品主要賣的是理財型產品,險企賺的是利差,這導致壽險保單價值不高。
例如,據中國人壽2013年開放日的材料顯示,2012年公司的利差占比101%,死差和費差不產生利潤,這完全就是一家投資公司嘛。在當時那個環境下險企為了做大做強,只有“鋪攤子”一條路。鋪攤子本身沒有問題,但盲目鋪攤子,風險可不小。
大家都知道,壽險保單存續期較長,普遍可以長達10年以上。保單期限太長,期間利率變動會導致壽險資產端很難找到和負債端規模、期限相匹配的投資產品,進而產生險企利差虧損的風險。
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1990-1997年,日本十年國債收益率從8%下跌至2%。意味著,過去存量的高利率產品都會產生嚴重的利差損,最終導致日本壽險公司出現破產潮。
這也是為什么最近幾年保監會不斷通過出臺政策推動壽險轉型的重要原因。而中國平安通過精簡人數,提升人均產值的方式,在推動壽險轉型。
體現在數據上,除去2020年疫情影響,2019年平安代理人雖然下降,但是代理人人均產生的新業務價值較2018年,同比卻大幅增長了16.4%。
可以看出,不管是投資失利還是代理人數量下滑,這些都不會真正影響平安的核心價值,更多只是短期影響公司股價走勢的因素而已。
03壽險轉型,才是平安價值所在
"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但長期是一臺稱重機。"格雷厄姆這話一點不假。一家公司的股價短期走勢是混沌的,可能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但只要企業的核心價值不變,短期的股價下跌,則意味著機會。
而對平安來講,影響公司內在價值的絕不是投資匯豐今年浮虧了多少,即使發生小概率事件,出現永久性虧損,也不過是一錘子買賣,不會影響到公司的核心價值。那么,問題來了,影響平安長期內在價值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在我們看來,真正影響平安乃至壽險公司內在價值的只有一件事情,“能不能忍住短期陣痛,堅持轉型成為一家銷售高價值健康險的險企”。
正如之前所說,未來保險企業靠老路子(賣理財型保單)已經走不通了,轉型成了所有險企的唯一選擇。
平安轉型的結果,也決定了它未來的價值。
從短期看,平安的轉型確實受疫情影響出現停滯了。例如,2020年新業務價值同比出現兩位數下滑??陀^說,這并不是平安一家的問題,投資者備受追捧的友邦保險,2020年新業務價值也下滑約37%,下滑幅度遠遠大于平安。
如果除去疫情的短期影響,平安的積極轉型確實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效果。
新業務價值率,作為衡量壽險轉型的核心指標。2019年平安已經高達47.3%,2018年這個數據則只有43.7%,就是因為公司通過減少代理人數量、減少成本開支,提升代理質量、提高人均產值的方式,取得的成果。
人均績效增長,意味著即使平安精簡代理人數量后,可能賣出去的總保單數量滯漲了,但給公司創造的價值并不會比以前少。
如果不是受疫情影響,今年平安轉型的成果大概率會非常明顯。雖然短期看盈利數據,平安似乎陷入了停滯,但有一點值得大家注意,就是平安這次轉型的決心非常堅定。
這一點,從2020年上半年新業務價值兩位數下滑的背景下,平安繼續大幅精簡代理人數量也可以看出。換句話說,在平安看來,只要能轉型成功,哪怕受疫情影響,今年的新業務價值出現下滑也在所不惜。
長遠看,整個壽險行業持續深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平安作為轉型的排頭兵,核心盈利指標短期受疫情影響,出現了滯漲,但公司壽險轉型的決心沒變,平安的長期價值也就不會變。
為高效服務出險客戶,"502緊急救援服務小組"協調平安產險與平安健康險的全球醫療網絡,依托海外醫療服...
神州春來早,奮進正當時。近期,2025年全國“兩會”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的經濟社會發展謀定基調、...
2024年10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正式對外發布《金融業ESG行動報告(2024)》(以下簡稱"...
昌平區厚植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勢能,加快“四區”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培育新質生產力、壯大現代產...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