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稱為“世界三大飲料”的茶、可可和咖啡,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不同的喜好差異。在中國,新茶飲正在蠢蠢欲動,似乎要取代“星巴克”的地位。
寒冬時節,辦公樓下新開的喜茶門店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下班族們排長隊等候買單。另外一處的景象是,奈雪的茶新店開業,往來人群同樣絡繹不絕。
這大概是自2017年年初開始,中國茶飲市場迎來的一股新氣象。
從一夜爆紅的喜茶,到開創了“茶+軟歐包”雙品類模式的奈雪的茶,想成為“中國星巴克”的因味茶,以及強調東方美學的煮葉……新式茶飲品牌如雨后春筍般生長,攪動了向來不溫不火的中國茶飲市場。
特別是2018年3月份,奈雪的茶獲得了新一輪資本的加持,投后估值達60億元,緊隨其后的4月份,喜茶宣布了來自美團旗下產業基金的4億元B輪融資。
新茶飲風口仍在繼續。
后來者層出不窮,讓突然火爆的新茶飲市場日漸成熟。這不僅與中國人飲茶的獨特文化背景相關,還關系到長久以來未被發掘的百億級新茶飲市場。
最近,鯨準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新消費行業研究報告》中提到,伴隨消費升級及人均消費支出的提高,以現制飲品為代表的健康類、功能類飲品種類受到消費者青睞。萬億餐飲行業中,飲品行業迎來大爆發,預計2018年飲品店市場規模達百億級。但報告也指出,目前這個市場僅發展了三四年,時間還較短,新品牌還在不斷涌現,各家處于品牌競爭階段,還沒有出現像咖啡館一樣的市場集中度。
這個規模達百億級的新消費風口正在吸引著各路資本紛紛入局,但誰能成為新茶飲行業的下一個“星巴克”,依然是未知解。在這一巨大機會面前,我們該如何把握?
巨頭圍剿下,新式茶飲店漸成趨勢
中國茶飲店發展最早來源于臺灣,我們常常所喝的奶茶基本屬于臺式奶茶。1990年末,奶茶逐步從臺灣進入大陸市場,到2010年,“一點點”奶茶品牌進入內地,彼時,現制奶茶制作仍然以粉劑調制為主,市場仍然處于小品牌林立、品質參差不齊的階段。發展到2015年,茶飲市場開始重視品牌建設、店鋪設計等,貢茶、COCO都可、快樂檸檬多種小品牌茶飲逐漸點燃了內地奶茶市場的熱度。
特別是2011年,臺灣貢茶進軍大陸市場,在大陸率先開創了“奶蓋茶”,令大陸奶茶市場經歷了第一次整體的上升、升級,這也給2012年喜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2012年,廣東江門誕生了第一家喜茶店。得益于互聯網社交媒體、消費升級的發展,喜茶逐步走上了一條“網紅”的發展之路,突破了傳統茶飲市場的保守,給年輕人創造了一些別具一格的消費方式,也打開了新茶飲市場的導火索。
2016年奈雪的茶、喜茶紛紛獲得融資,茶飲店逐漸受到資本市場關注;此后茶顏悅色、因味茶、樂樂茶等新品牌不斷出現;進入2018年,奈雪的茶、喜茶又分別完成新一輪億元級融資,越來越多的新茶飲品牌不斷涌現,中國正式進入新茶飲時代。
鯨準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新消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進入2018年來,共有16家茶飲品牌店接受了資本的融資,在資本的助推下,迅速進行版圖擴張,其中6茶共享茶室是偏向傳統茶館的共享茶室,其余15家均為新茶飲店,店鋪主打大店模式或對產品進行了升級。
進入新茶飲時代,茶飲店逐漸走向休閑化、社交化、健康時尚化、品牌化,這其中原因不乏以85后、90后為代表的一群新生代消費勢力的崛起,帶動著消費方式和品質的獨特化,也出現了排長隊只為一杯奶茶的“小確幸”,在各種茶飲時尚潮流中,感受身份認同感。
除了新茶飲的特征變化,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為了能夠提高品質、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各類新式茶飲也開始了新的產業鏈探索。根據上文提到的報告分析,中國新茶飲市場上、中、下游呈現了不同的現狀與競爭格局。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從下游茶飲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目前中國即飲茶市場集中度較高,康師傅市場占有率達50%。鯨準研究院認為,當行業處于龍頭企業養成階段,大企業依靠規模經濟優勢和品牌營銷投入,可以持續穩固市場占有率,造成對即飲茶飲料市場的擠壓,新的茶飲品牌在發展過程中處于劣勢。但同時當前我國處于消費升級時代,當人們衣食住行等基礎性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未來的產品趨勢一定是個性化的,因此小眾細分品牌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在資本加持下,新式茶飲頭部企業如喜茶、奈雪的茶迅速跑馬圈地并利用互聯網營銷實現快速傳播,經常排隊不斷,這種火爆的背后引來大量中小品牌涌入,使得北上廣深的熱門商圈,茶飲門店更是在商圈中心的1-3公里范圍內密集分布。但鯨準研究院也提出,目前這個市場僅發展三四年,時間還較短,新品牌還在不斷涌現,各家處于品牌競爭階段,還沒有出現像咖啡館一樣的市場集中度。
百億級新茶飲市場,供應鏈管理不容忽視
中國新茶飲市場究竟還有多少機會?
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6年咖啡及其他飲品店銷售額合計926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其他飲品店(如甜品店、各類水吧、傳統奶茶店、傳統茶社、新中式茶飲等)銷售額413億元,同比增長14.5%,預計2018年達537億元。
從鯨準研究院的報告來看,未來新茶飲市場規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存量空間:傳統奶茶店的升級及對已有咖啡、果汁店、傳統茶館等的替代;二是增量空間:越來越多消費者出于健康、時尚需求增加了對新茶飲的消費,參照目前咖啡及其他飲品店銷售額情況,新茶飲市場規模很容易突破百億級,比肩咖啡達500億元。
另外,從資金規模來看,新茶飲市場也仍然擁有良好的營收前景,僅對于頭部品牌喜茶盈利較好的門店來說,一天就能做出3000-4000杯茶飲,個別城市門店一個月的營業額可達400萬元,喜茶在全國有102個直營門店,以此推算,喜茶每年營收可達幾十億元。
百億級新茶飲市場,機遇不容小覷。如此大規模的新茶飲市場機會必然也會催生爭相入局的“各類玩家”,而究竟什么是新茶飲品牌成為下一個“星巴克”的關鍵因素?
相較于不同品類的新茶飲來說,大部分消費者可能會辨別出好茶、劣質茶的區別,單卻喝不出不同茶飲的區別,這也就意味著茶飲配方被模仿的可能性非常高,那么除了配方,供應鏈無疑是決定茶飲規模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也就是說,誰掌握了供應鏈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鯨準研究院報告中指出,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在新茶飲品牌的發展下,倒逼著供應鏈改革,定制化供應鏈逐步形成。
相較于傳統茶飲業原材料由供應商所左右的模式來說,新茶飲品牌逐步走上了一條自己研發或定制原輔料的供應鏈模式。這些飲品品牌商跳過傳統經銷商或批發商,基于自主研發,直接與原料加工商合作,形成定制化供應鏈,再根據研制的原料調配比例制作出新飲品。
喜茶有自己的茶園,并且還與上游茶葉供應商、原產地茶園深度合作。而奈雪的茶依賴于資金優勢,已形成較大規模的訂單體量,能夠通過對上游供應鏈的掌控,打造了一條足夠深的護城河。
新茶飲行業痛點顯現,如何誕生下一個“星巴克”?
盡管只經歷了短短幾年的快速發展,但中國新茶飲市場逐漸已經顯現出一些行業痛點,具體表現為產品同質化、供應鏈風險等問題。
這不禁令人回憶起一個月前,新茶飲兩大頭部品牌喜茶與奈雪的茶交戰事件,緣起奈雪創始人彭心發朋友圈指責喜茶抄襲其產品,而喜茶創始人聶云宸則回應“創新不是搶時間占位”。
從這兩位創始人的交戰中不僅能看出兩個茶飲品牌的競爭,也能夠得出目前新茶飲市場中普遍存在嚴重的同質化、模仿現象嚴重問題。這不只是單一幾家品牌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在新茶飲市場上依舊充斥著大量的供應商或從事加工、貼牌的小廠商。
此外,對于新成立的茶飲品牌以及知名茶飲品牌推出的新產品,受訂單量等影響,也會存在供應鏈風險,容易出現產品穩定性供應的問題。
這些都突出顯現了一個處于萌芽時期新行業的痛點。盡管如此,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仍然決定著新式茶飲終將不只是曇花一現,而是會隨著消費升級的變化迎來持久的發展。
那么,未來新茶飲行業將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什么將決定一家新茶飲品牌成為百億,甚至千億美金市值公司?
答案是出海、與商業地產合作、茶飲+和品牌化發展。
鯨準研究院報告指出,以新加坡為例,由于其是華人聚集地且離國內較近,更容易發展茶飲連鎖性品牌;而目前新加坡茶飲市場相當于國內3年前的發展狀況,新茶飲品牌較少,極易搶占先機。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中國新茶飲行業的創業者來說,出海會是品牌發展的重大利好。
如今新茶飲品牌已經遠遠超過了只賣飲品的模式,紛紛發展起茶飲+。喜茶有冰淇淋和歐包,奈雪的茶也有軟歐包,這不僅讓消費者能夠體驗到更多產品,同時也增加了顧客的留存店鋪的時間,同樣可以反哺茶飲的銷量。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新茶飲品牌開始注重與商業地產的合作,實現雙方共贏。同時,在消費升級趨勢的影響下,越來越多消費者會更加傾向于選擇品牌化的茶飲,因此,新茶飲行業的品牌化趨勢也將愈加明顯。
以上便是新茶飲市場的發展趨勢,若能抓住這些趨勢,就有可能會誕生新茶飲領域的下一個“星巴克”。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50778999&wfr=c&source=goods_home&ifr=itemdetail&sfr=app)
3月28日,生物公司Prime Range Biologics Limited(簡稱PRB)與澳大利...
3月28日-3月30日,2025中國糖尿病&肥胖先進技術與治療大會(CATTD&O)于深圳華僑城洲際...
3月25日晚,朝云集團(06601.HK)發布2024年全年業績,公司持續高派息80%,遠高于港股平...
今年,“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關鍵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印證了AI技術正在加速千行百...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