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千百年來以寫作致富的第一人,他創辦《明報》集團,可謂中國版的“默多克”。
(原標題:金庸往事,馬云偶像塑造阿里文化)
據香港多家媒體消息,10月30日下午,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鏞)于香港養和醫院病逝,終年94歲。
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武俠小說印刷上億,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代表作《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雕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雕俠侶》等家喻戶曉。
金庸的小說,虛實相間,空間極為遼闊,從蒙古草原至回疆戈壁,從江南風光至中原江湖,從帝都至大理,想象馳騁萬里江山。俠客在朝與野、涉政與隱退、向心與離心、順從與背叛、大義與私情之間尋求平衡,也呈現著對人性和中國古代歷史規律的思考。
文武雙全之人向來不多,但金庸卻是“能文能武”。他不僅有著令人艷羨的文字才華,還具備出色的生意頭腦。他是千百年來以寫作致富的第一人,他創辦《明報》集團,可謂中國版的“默多克”。
金庸的商業版圖
金庸一生寫了很多小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IP大家,擁有著眾多粉絲。金庸的小說發行1億冊,僅次于毛選。1992年,香港百富榜金庸以12億港幣的資產,名列百富榜第64位。
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金庸的小說又被改編成各種影視版本,而這些影視作品也讓其收入頗豐。據了解,香港最早對金庸小說進行影視制作,《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雪山飛狐》等作品被制作成影視化作品,一經翻拍便廣受歡迎。而每被翻拍,金庸的版權費便又多了一筆。即使僅使用一下小說中人物的名字,金庸也會收獲一筆版權費。據悉,當年周星馳拍《功夫》時候僅使用了一下“小龍女”的名字,便支付了金庸6萬元知識版權費。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陳平原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采訪時表示,金庸是一個文學家,一個政治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成功的報人和商人,他比別人經營更為得法。當年,他以1元人民幣將《笑傲江湖》的電視劇改編版權賣給了央視,這是非常精明的手法。他的作品進入日本市場時,也采用過類似手法。這不是一般書生可以做到的。金庸在原創核心完成后,在轉移成電影電視游戲等衍生品的過程中,非常有經驗,所以會被不斷關注和提及。
《中國新聞周刊》也曾報道過金庸在與一些文化商人談小說版權時,講點人情又堅持原則,他會明確表示:熟人可以打九折,不熟悉的按原價。在溫和、滿臉笑意的后面,是金庸的精明和決斷,文人和商人的特質很好地融合在了他的個性之中。
金庸在成功開創自己的武俠小說之后,還成功地創辦了《明報》,成為一名優秀的報人。在辦報時,他不僅大策略旗幟鮮明,在實際運營中更是滴水不漏。
1959年《明報》初創時,資本僅10萬元港幣,金庸出8萬,另兩萬為他的中學同學沈實新所出。
《明報》剛出版時,銷量僅6000份。為擴大銷量,金庸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在《明報》上繼續連載自己的武俠小說,運用粉絲效應吸引讀者;另一方面則用社論時評來打名號。《明報》的社論也開始對社會產生影響,不僅備受當時的港英當局關注,甚至受到內地和臺灣的重視。作為選題策劃者,金庸就像寫武俠小說一樣,給《明報》設計了大俠之風,塑造的形象真誠而勇敢。
在報社實際經營中,金庸也一直秉承一個宗旨:辦報,不能過分浪漫。所以,《明報》內部一直實行“微薪制”。他對年輕的記者說,在《明報》工作是他們的光榮,別看就這么一點工資,還有人排隊想進來!同時,金庸給作者的稿費也不高。不過,即使稿酬較低,也吸引了不少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
而這些策略也在短時間快速見效,發行量飆升至4萬份。90年代初期,《明報》盈利高達1億元,1991年3月22日,《明報》掛牌。
當《明報》影響力越來越大后,金庸還擴大了經營范圍,先后創辦了《新明日報》《武俠與歷史》《明報晚報》《財經日報》等多家報紙,后來業務進一步多元化,甚至涉及出版業、旅游業等。
2004年,金庸在接受《人物周刊》采訪時被問及內地新聞業市場化過程中,該如何應對金庸在五六十年代創辦《明報》時遇到的“商業化對報紙品質的影響,該如何解決?”金庸回答稱,商業化、廣告壓力是一直有的。有些大廣告商有意見,打個電話給他,他如果不同意發表其意見,廣告商可能下次幾十萬的廣告就不登了。“但你要有勇氣拒絕,苦一點就苦一點算了。收入來源少了,大家的薪水就加不了了,只好請大家原諒,我自己也苦得很呢!”
金庸的頭號迷弟
金庸的個性,以及他所創造的江湖,也讓一眾商業大佬為之著迷,馬云便是金庸的頭號迷弟。
從小酷愛武俠小說的馬云在日后的創業中,連同金庸筆下的武俠氣息,通通將這些烙進阿里巴巴的戰略、戰術和管理中。
阿里的創立正是得益于金庸小說給予馬云的啟示。1999年,受到《天龍八部》中虛竹通過棄子破珍瓏棋局一事的啟迪,馬云主動離開北京到杭州,才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而后來的阿里巴巴,從各個業務板塊的布局,到過去幾年阿里的到處投資參股,全都縱橫交織于馬云的棋盤上,構成了一個珍瓏,也建起馬云商業世界里的武林。
2016年,在金庸先生的92歲壽辰當天,馬云在微博上向金庸拍片祝壽:“剛創業的時候,我們18個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十六七個都對金庸小說特別喜歡,金庸的小說充滿想像力,充滿浪漫主義和俠義精神。尤其是俠義精神,替天行道,平人間不平之事。”馬云直言,“金庸武俠精神對自己及阿里企業文化影響深刻,男人一定要看金庸小說。”
更為眾人所知的是,在阿里巴巴,馬云以金庸小說《笑傲江湖》里獨孤九劍的傳人“風清揚”自居。不止馬云自己,阿里巴巴每個入職員工都有個“花名”,典故幾乎都出自武俠小說。辦公區的取名也是同樣的風格,從光明頂、桃花島、達摩院,到聚賢莊、俠客島等。
馬云曾透露他喜歡風清揚的兩個原因:第一,他是個老師,自己不愿意出去卻培養了令狐沖;第二,他基本上打穿了整個劍法,做到了無招勝有招。
“金庸的每部武俠書我都不止看過一遍,我的夢想就是成為武林高手。”書里的風清揚,是一位無招勝有招的世外隱者,繼承了古代劍俠獨孤求敗的劍術,獨步武林,卻僅在第十回傳劍中登場,一直隱居華山思過崖。
這些幾乎都被馬云寫進了阿里的基因里。阿里巴巴的價值體系,先后被命名為“獨孤九劍”和“六脈神劍”。在《笑傲江湖》里,孤獨九劍是風清揚的獨門秘訣,遇到令狐沖后才傳授出去。而后者借自《天龍八部》,小說中的六脈神劍其實并不是指一種具體的兵刃,而是一種匯聚武者自身內力來擊敗對手的招式。
這樣的“招數”似乎與馬云在商業中的戰略和重大抉擇不謀而合。今年教師節,馬云以公開信的形式公布了此前對于他“退休”的傳聞。他宣布從2019年9月10日起,自己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接棒者是現任集團CEO張勇。
在《天龍八部》里,金庸創造了兩位武功極高的高手,掃地僧和逍遙子。后者在小說里,著筆并不多,但就是這樣一個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的人,卻受到眾多金庸迷的追捧,甚至被評為金庸小說中,武功最為高強的一個。而在2007年,外表儒雅,取花名為“逍遙子”的張勇加入阿里巴巴,并在短短2年的時間里,成為阿里巴巴江湖中的傳奇人物。
馬云曾回憶,自己學生時期與偶像金庸見面的情形,“激動了幾天,上街買了他的書,興沖沖的期待著見面和簽字。”但他們真正的相識開始于2000年7月29日,香港的鏞記酒家。金庸以“神交已久,一見如故”相贈馬云。后來,他送馬云別號“馬天行”,寓意“天馬行云但從不踏空”。
相識后的金庸,還曾在這位“忘年交”發展之初,為其站臺。2000年的阿里巴巴,創立僅一年,并無什么名氣。為了擴大影響力,馬云想到效仿武俠小說中的“華山論劍”,將互聯網行業里的創業者聚在一起,舉辦一場“西湖論劍”。9月10日這天,74歲的金庸赴約來到西子湖畔,新浪的王志東、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和數十家公司的代表都來到現場。
在十八年前的那次活動上,馬云談起自己對于金庸筆下笑傲江湖的理解。“‘笑’,有眼光、有胸懷才能笑;‘傲’,有驕傲才能傲;網絡就是江湖。”在他那時的網絡江湖里,他覺得自己學會的是,要不在乎別人怎么說,堅持自己是對的就要做下去。
金庸曾說,“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說。我就很滿意。”十八年過后,頭號迷弟馬云,連同浸潤著金庸武俠精神的阿里巴巴,早已不需要他名氣的助力。
但對于金庸的武俠情懷,馬云卻始終如一。今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取名達摩院。小說中,作為武學最高研究機構,達摩院代表了修為的最高境界。
斯人已逝,江湖已遠。先生一路走好!(作者:靜靜)
日前,第七屆世界浙商大會在杭州隆重召開,貝因美創始人、董事長謝宏作為優秀浙商代表,受邀參加浙商文化論...
乳癌的發病率居高不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新發癌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年數百萬人受到乳...
2024年11月28日,由《商業周刊》主辦,梅賽德斯-奔馳擔任首席戰略合作伙伴的The Year A...
為構建新一代數智化人才體系,助力澳門打造數字經濟高地,11月25日,瓴羊智能科技與澳門直播協會在澳門...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