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一則“華住酒店集團客戶數據在暗網出售”的消息引爆網絡,迅速升級為全民話題。
5億條用戶信息遭泄露
8月28日,一則“華住酒店集團客戶數據在暗網出售”的消息引爆網絡,迅速升級為全民話題。
本次泄露的用戶數據包括官網注冊資料約1.23億條、入住登記身份信息約1.3億條、酒店開房記錄約2.4億條,具體涉及用戶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住址等“隱私中的隱私”。
這批數據的截止日期是8月14日,絕對是“新鮮出爐”的。此外,賣家還提供一項貼心的“售后服務”:如果能一直擁有訪問權限,后續數據可以免費更新。
賣家明碼標價,所有數據的定價為8比特幣或520門羅幣。按目前一枚比特幣6900美元的價格計算,所有數據的售價約為38萬元。事件經網絡發酵后,賣家減價至1比特幣出售。
倘若數據泄露被證實,這將是近5年來國內發生的最大規模、最為嚴重的個人信息泄露事件。近5億條用戶數據,1個比特幣就能搞定,真是莫大的悲哀。
華住酒店的危機公關
華住酒店集團就是原來的漢庭酒店集團,創立于2005年。目前,華住酒店在全國382座城市,運營著3817家酒店,客房總數達到384959間。華住酒店覆蓋高中低端各級市場,旗下品牌包括禧玥、桔子水晶、漢庭等。
華住酒店還是一家上市公司,它在2010年3月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是中概股中難得一見的大牛股,上市至今股價一路上揚,今年5月份曾達到歷史最高價177.15美元(除權前)。客戶數據泄露事件曝光后,華住酒店股價最高跌幅達到7%。
華住酒店馬上發微博力證清白,表示“相關個人信息”是否屬實需要核實,奉勸公眾勿輕信網上傳言,公司已在第一時間報警,公安機關正在展開調查。
隨后,華住酒店總部所在地上海長寧警方發聲,表示已收到華住方面報案信息。警方將嚴厲打擊非法獲取、買賣、交換、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行為。
現實“打臉”,華住竟是“三犯”
現實很快打臉,互聯網安全廠商“紫豹科技”聲稱,經公司內部情報專家通過技術手段驗證發現,華住酒店確實有大量客戶信息泄露。
“紫豹科技”分析認為,華住酒店如此大規模的客戶信息泄露,并不是黑客技術高超盜取,而是華住方面在保護客戶信息時犯了“低級”錯誤導致。
20天前,華住程序員將數據庫連接方式上傳至托管平臺Github,而黑客拖庫時間是14天前,時間上是成立的。
“虎嗅”等科技媒體隨后表示,華住數據庫IP竟然允許外網訪問,而且數據庫的用戶名是“root”,密碼是“123456”。這無異于唱著“我家大門常打開”,請黑客來任意搬數據。
像華住酒店這樣一家大型連鎖酒店集團,本身掌握著如此巨量的客戶隱私數據,安全意識竟然淡薄至此,甚至沒有基本的保護措施,確實令人難以置信。
更要命的是,這并不是華住酒店方面第一次曝光出類似的客戶信息泄露事件。
早在2013年,安全漏洞檢測平臺“烏云”發文稱,漢庭酒店客戶開房記錄因被第三方存儲和系統漏洞而泄露,客戶入住酒店的身份證、入住時間、入住房間號碼一覽無遺。
2015年,漏洞盒子平臺安全報告指出,桔子酒店存在嚴重安全漏洞,平臺可以看到客戶姓名、電話等開房信息,還可對酒店訂單進行修改和取消。
大數據時代,用戶毫無隱私可言
在智能手機日益普及的當下,人們享受著大數據時代的各種便利,也不得不承受個人隱私泄露的痛楚,甚至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國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經濟損失達915億元。
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力量得到釋放,事關用戶隱私泄露的事件,尤其大型互聯網公司用戶隱私泄露事件一旦曝光,往往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發酵,進而引發全民恐慌。
2014年底,恰逢全國鐵路運輸最緊張的春運前夕,火車票訂購網站12306大量信息遭遇漏洞,13多萬條用戶信息泄露,迅速點燃全國人民的緊張情緒,當時有網友調侃稱:“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是,票還沒買到,信息卻被泄露了。”
此后,用戶隱私泄露事件不斷見諸報端,涉及用戶體量越來越大,影響也更加惡劣。
2017年12月12日,一篇名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鴻祎:別再盯著我們看了!》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中揭露了餐廳、網吧、健身館等公共場所的360智能攝像頭用戶,在食客、網友、健身者毫不知情的背景下,將現場監控放到水滴直播平臺進行直播,網友可以通過直播觀看、點評攝像頭下公眾的“一舉一動”,侵犯公眾個人隱私。
一石激起千層浪,360瞬間成為全民討伐的對象。迫于強大的輿論壓力,12月20日,360公司宣布主動、永久關閉水滴直播平臺,但卻聲稱公司遭遇黑公關,對象有意誘導公眾誤解360的好意。
2018年6月,前程無憂195萬條用戶信息在暗網上被公開銷售,標價12個比特幣。按當時1個比特幣4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計算,這批被泄露的前程無憂用戶信息價值約50萬元。
為吸引買家,黑客展示了部分樣本數據,包括用戶郵箱、密碼、真實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等,經驗證其中近80%的用戶信息可以登錄。但前程無憂否認公司數據被拖庫,卻不得不承認數年前發生過郵箱信息泄露,將本次信息泄露認定為撞庫。
值此期間,A站受到黑客攻擊,近千萬條用戶數據遭泄露,被不法分子拿到暗網上出售,全國最大的共享單車品牌摩拜單車也曝出用戶信息泄露,引起社會公眾極度恐慌。
誰來保護用戶隱私?
比用戶隱私泄露更可怕的,是互聯網大佬對用戶隱私泄露所持的態度。
2018年3月27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中國人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么敏感,很多情況下他們愿意用隱私交換便利性,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李彥宏言論引發外界極大爭議。
而此前不久,全球互聯網社交巨頭Facebook因用戶信息泄露,遭遇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公關,扎克伯格為平息眾怒搞得焦頭爛額。
2018年2月16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法院一審判定Facebook違反比利時隱私法,要求其停止非法收集和保存用戶數據,否則將被處以每天25萬歐元,累積總額最高可達一億歐元的罰款。
反觀國內,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文件保護公眾的隱私安全。有互聯網業內人士坦言,當前不少APP軟件,你一旦裝上,就幾乎成了透明人,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那么,用戶是真的不在乎自己的隱私安全嗎?有用戶表示,安裝一個APP軟件,通常需要開放10多項權限許可,其中大部分與APP主功能毫無關聯。用戶明知授權后可能導致隱私泄露,卻為了正常使用軟件,不得不被迫同意。
央視也對李彥宏的言論做出評論,認為人們最害怕的,不是李彥宏往槍口上撞說了錯話,而或許是他說了真心話,是科技巨頭對用戶核心利益的熟視無睹,成為一種脫口而出。
每次用戶隱私泄露事件曝光,都有一大批人心急火燎去改密碼,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并不能保證修改密碼后就一勞永逸。
但是,與巨頭企業相比,用戶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弱勢群體。勢單力薄的個人,對抗巨頭企業無異于以卵擊石。
互聯網時代,保護公眾隱私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只有用法律手段嚴懲竊取用戶隱私的公司,才能還廣大民眾一個有安全感的空間。
畢竟,指望資本家們良心發現無異于與虎謀皮。
【本文為投資家網原創文章,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投資家網,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