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科幻小說里最常見的橋段,往往都要人類忙活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那復制人腦這種聽上去就很魔幻現實的技術……真的,很難。但是我們不妨拋棄偏見,討論一下這項技術。
科幻小說愛好者肯定不陌生《神經漫游者》一書,這部小說開創了“數字朋克“這一文學類別,而受這部科幻小說影響深遠的一部電影就更為人所知了——《黑客帝國》。這部小說以未來的日本千葉市為背景,描寫了一個計算機網絡空前發達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生物工程技術突飛猛進,人類能將自我意識和與計算機網絡相互連通、并放棄軀體進入控制空間去進行奇妙的探險。
2014年約翰尼·德普主演的一部電(爛)影(片)《超驗駭客》中,死去的人工智能專家(約翰尼·德普飾)的頭腦被其妻子復制到了計算機網絡,使他在虛擬世界中重生。“意識上傳”的情節曾經出現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事實上這也是數字朋克常見的橋段。
但是科幻小說里最常見的橋段,往往都要人類忙活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那復制人腦這種聽上去就很魔幻現實的技術……
真的,很難。但是我們不妨拋棄偏見,討論一下這項技術。
復制人腦到底可不可行?
從原則上來說,可行。大腦是個極其復雜的集合體,人類的大腦由1000億個神經細胞構成,相當于銀河系內的恒星數量,而連接神經細胞的突觸數量超過100萬億。雖然數量很大,但它們是有限的,依然能夠被弄清楚的。
超驗駭客里有一句臺詞說,思想就是一種電子信號模式。雖然聽上去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回去翻翻高中生物教科書就知道,這是真的。我們所有的感官,包括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等,都要以電信號的形式傳遞到大腦中。而我們都知道,電子信號模式是可以在計算機上運行的。
從理論上來說,也是可行的。前不久逝世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表示,“我認為思維就是儲存在大腦中的一段程序,就像電腦一樣,所以理論上我們是可以將大腦復制到電腦里面,提供一種在死亡后的生存方式的。”我們可以模仿人腦的物理、化學和電子結構,將所有的參數都輸入計算機,從而產生與真實的人腦相似的輸出結果,比如控制虛擬的肢體、五官和其他器官。
智能相對論分析師雷宇先和你撈一下幾種復制大腦的技術。
1、3D打印大腦
2015年,在美國SXSW科技大會上,南加州大學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通過人造海馬體完成了短時記憶向長期儲存記憶“幾乎完美”的轉換,這項技術可以完成對人腦記憶的備份,并復制到其他人的大腦,但是鑒于大腦的復雜程度,這樣大膽的嘗試伴隨著極高的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癲癇、妄想、錯覺甚至完全失去意識。
就在今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們用 3D 打印技術復制出了最精確的大腦模型。這項技術的突破點在于,研究人員將3D 打印機和大腦成像技術完美結合進行了3D 打印。
CT掃描的分辨率很高,會產生細微灰階的圖像,以反映大腦中的所有活動。但由于3D打印技術的缺陷,常常在打印過程中使得灰色變成了白色或是黑色,無法看到細節,因此研究人員將每一個灰色像素分解成更細小的點,這些點呈現出黑色或是白色,這樣 3D 打印機就可以根據那些非常小的黑色到白色像素的比例來記錄圖像,最終獲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
通過3D打印大腦,會幫助人們重建出腦結構,了解發展過程中的大腦網絡形式,并有利于了解一些難以治愈疾病的作用機理,比如阿爾茨海默癥是如何影響大腦網絡的。
2、全息大腦調制
同樣是在今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設備,它將全息圖像投射到腦細胞。這種新設備叫作“全息大腦調制器”,它利用全息投影,激活或抑制某些神經元。它的最終目標是同時控制大量神經元,使它們呈現真實大腦活動的模式,從而實現感覺復制。未來,我們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編輯記憶、刪除疼痛、植入不存在的圖像。
目前,“全息大腦調制器”技術仍處于初期階段,但前景不可小覷。研究人員做了一項老鼠實驗, 實驗目標是老鼠的一小塊三維大腦區域,含2,000-3,000個神經元。其中,每個神經元都由一個含某種蛋白質的病毒進行補充,被閃光擊中時,蛋白質會激活神經元。
隨后,研究人員用計算機生成全息圖像,制造3D圖案,并將圖像投射在老鼠的軀體感覺皮質的表面組織上——這是觸覺、視覺、運動的大腦中樞。研究人員通過實時監控老鼠的大腦活動,發現它們的大腦活動和真實感覺刺激引起的反應相同。
這項技術所需設備非常龐大,且只能作用一小塊區域。但是,這項技術一旦得以發展,未來,我們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編輯記憶、刪除疼痛、植入不存在的圖像,甚至可以通過監控大腦活動對大腦進行調試,比如讓盲人看見世界,讓肢體不再矯健的老年人走遍大江南北等等。
3、活體大腦保存
一家名為 Nectome 的美國創業公司計劃對人的活體大腦進行保存,并在未來實現意識上傳。這家公司首先是將大腦完整的冷凍保存,接下來,他們需要等待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再將大腦中保存的感覺、知識等一切信息變為數字化的存在,實現意識上傳,最終實現人的永生。
智能相對論(aixdlun)分析師雷宇曾寫過一篇冷凍人體的文章,里面提到冷凍人體的黃金時間是在人死后的2-15分鐘。但是,這項對活體大腦的復制技術,與冷凍人體的技術差別并不大。但是唯一不同的人,這項保存大腦的技術,需要在人還未死亡時進行。
“致力于存檔你的思想”,圖片來自Netcome官方網站。
而這,又必然是導致死亡的一項技術,因此該項技術只能對某些特定的人群開放。這是一項典型的“向生而死’的技術,光是其背后的倫理問題,就叫人不寒而栗。
復制大腦好復雜,鼓勵還是抵制?
藍色大腦計劃負責人、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洛桑分校的亨利·馬克拉姆是大腦復制的狂熱簇擁者。他曾在2009年時斷言,未來十年人類大腦將可進行復制,眼見十年之約快到了。
而上文提及的三種技術,不管從哪方面看,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復制大腦,還有很多技術壁壘尚未攻克。比如在3D打印大腦上,就算人類真的完美的打印出來每個細微結構,可能也會因為對大腦的認識不足而無從下手,而全息大腦調制則依然處于發展的早期,其技術還遠遠不能應用到人身上。而活體大腦保存,顯然有點近似烏托邦的富人的意淫。
同時,針對復制大腦,學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有科學家認為,人類意識不能簡單進行復制,因為其大部分重要特征都是數十億個細胞之間不可預測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
如果一項技術所受的爭議時間長但又一直在有條不紊(起碼官方說法如此)的發展,毫無疑問,背后肯定有來自各利益方源源不斷的支持。畢竟對于一些功成名就的富豪們而言,怎么能長生不死才是他們唯一擔心的。搜索:富豪 永生,你會發現太多富豪在糾結這個事。
我們且不討論復制大腦是否真的能實現永生,我的意思是,只有意識存在,能不能被稱為永生還有待商榷。如果復制大腦能更好地攻克疾病,能更多的用于救死扶傷,人人都能享受這門技術帶來的紅利,那么它無疑是一項值得鼓勵的技術。
結論
最后,智能相對論分析師雷宇想以著名的“缸中之腦“問題結尾。
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瘋狂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于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后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里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你真的確信自己的大腦沒有被復制,修改,刪除?
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代名詞”,在可能成為史上氣溫最高一年的2023年,從一級市場“火”到了二級市場...
6月21日中午,前央視主持人、少年得到董事長張泉靈在朋友圈曬出了一篇北大&騰訊AI通識課筆記,并在配...
大規模設備更新是推動技術變革和產業升級的先決條件,各行各業企業正在加快發展步伐,推動技術改造與設備更...
Payoneer派安盈首席執行官John Caplan表示:“我們為各類型中國企業提供服務,支持他們...
2025年全球大學錄取季進入收官階段,中國?貝賽思學校走過十載春秋,2025屆學生作為第七屆畢業生,...
4月9日晚間,嘉元科技發布2025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7億元至23億元,同比增長82...
投資家網(m.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